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人口为14.08亿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2024年出生人口为954万人,比2023年增加了52万人。
知名人口学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对记者表示,总人口负增长已经成为长期现象,虽然2024年的出生人口比2023年有所增加,但是这种增加是一过性的。
原新分析,2024年出生人口增加的原因在于:首先,2023年的结婚人口比2022年增加85万对左右,因此2024年出生人口增加是必然的;其次,上一个农历年出生的孩子属龙,民众喜欢这个生肖,选在这一年生孩子在情理之中;另外,自2021年实行三孩政策以来,各级政府就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已经4年了,应该有一定的政策效果。
“长远看,出生人口还会进一步减少,死亡人口会因老龄化加剧而增加,总人口负增长持续就是必然的。”原新说,2050年中国的总人口还将在12亿至13亿之间,是世界上两个10亿以上人口大国之一,人口规模依然巨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还显示,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原新解释,上述数据意味着人口老龄化已进一步深化,老龄化进程已进入最快的时期。预计2035年前后会有4亿老人,占比30%以上,到世纪中叶,会有5亿以上老人,比例超过40%。
原新说,老龄化与经济社会要素交织,老龄社会从中度进入重度,最终进入超老龄社会,复杂性加大,挑战严峻。“当然,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低龄老龄化’特征显著,为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和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提供了机会窗口。”他说。
在城乡人口分布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城镇常住人口9.4亿人,比上年末增加108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65亿人,减少1222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7.0%,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
原新解释,上述数据显示,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依然活跃,未来城镇化水平会进一步提升,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格局会进一步匹配,通过人口迁移与流动调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甚至各省份内部的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据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