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挨饿有好处
3种疾病可“消失”
有3种疾病,适当饿一饿就可以“消失了”:
胃部疾病 我国胃病患者日益增多,这与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如长期暴饮暴食、偏好重口味等。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过度分泌,引发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严重时可诱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神经衰弱 晚餐过量摄入食物,容易刺激大脑神经细胞兴奋,导致失眠,长期休息不足易引发神经衰弱。
肥胖症 肥胖症是因脂肪过多堆积和分布异常导致的体重增加。暴饮暴食会使体内能量摄入过多,难以消耗。
——武汉晚报
经常吃海鱼
情绪更稳定
你可能不知道,爱吃鱼和情绪之间真的有联系。多项研究发现,爱吃鱼真的能让人减少攻击性,保持情绪稳定。
一项发表于美国《侵略和暴力行为》期刊的研究发现,摄入更多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减少冲动、攻击性行为,即让人的情绪相对稳定,而吃鱼则是摄入欧米伽3脂肪酸的天然方式。
多项研究表明,大脑中存在攻击性和暴力行为的基础,与营养不良有一定关系。每周吃一两次鱼就能帮助稳定情绪、减少冲动攻击行为。水产品尤其深海鱼,含有较多的欧米伽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
——生命时报
“易胖体质”真的存在
基因变异让人感觉饿
最近,“减肥爆改的杀伤力”上了网络热搜,看到网友晒出减肥前后判若两人的对比照片,你是不是在默默流泪:为什么别人减重那么容易,我喝凉水都胖呢?我一定是“易胖体质”!这话听着像自我安慰,“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
“易胖体质”确实存在。肥胖是全球第二大可预防性死因,它会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的肥胖人群,肥胖正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健康危机。
除了不当的生活方式会引起肥胖,“易胖基因”作祟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已有研究确定与肥胖相关的750余个基因,如肥胖相关基因、黑皮质素4受体等。这些基因的某些点位一旦发生变异,会让人经常感觉饥饿,不容易吃饱,并且更有欲望摄入高脂肪、高碳水、高蛋白的食物,从而导致代谢紊乱,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等出现异常。
尽管“易胖体质”确实存在,但这并不能成为你“摆烂”、偷懒的借口。
特定基因差异可能会诱导不健康的个人饮食偏好,但并不代表肥胖基因变异者一定会变胖。研究显示,肥胖的遗传易感性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减弱,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可使常见肥胖的遗传易感性降低40%。此外,饮食习惯与基因相互作用也可以调节肥胖的易感性。因此,记住六字秘诀:管住嘴,迈开腿。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