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0日
第09版:09

“算法”怎能变“算计”

本报评论员 钱冀敏

一些商业平台利用大数据算法,分析用户的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沧州不少市民都有类似经历,有的市民发现,在经常光顾的网购平台上,一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比别人高;换个手机登陆网购APP,同一商品的价格居然会相差几十元到上百元。

(据1月21日《沧州晚报》5版)

数字化信息时代,大数据成为商家进行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从购物、旅行、打车到外卖,一些商业平台被爆出利用大数据算法,分析用户的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

在某投诉平台检索“杀熟”,可以看到相关投诉高达15000余条。中消协公布的2024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之一就是“平台经济‘大数据杀熟’频现”。

无论哪种形式的“大数据杀熟”,背后都有算法技术对消费者的“算计”。

当消费者发现自己作为忠实用户反而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种感觉无异于被背叛。人们原本期望从长期合作中获得优惠,却发现自己成了商家牟取额外利润的对象,这无疑是对信任关系的巨大打击。

一方面,大数据算法隐蔽性强,消费者即使发现价格差异,由于举证难的问题,很少有消费者采取维权措施;另一方面,大数据杀熟的侵权主体具有多样性特点,消费者是向销售平台还是经营者追责,存在争议。

那么,在大数据面前,消费者的权益怎样得到保护?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多项法律法规对大数据使用进行规范。去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

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以及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在为消费者权益“保驾护航”。

对于消费者来说,注重个人隐私保护,防止平台非法收集用户信息。另外,在选购商品和服务时做到货比三家,及时对商家“相同商品、不同价格”的行为进行证据保留,如保存平台针对不同客户报价的页面截图、消费凭证和商家沟通的信息截图等,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权益。

2025-02-10 本报评论员 钱冀敏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5235.html 1 “算法”怎能变“算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