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0日
第04版:04

今年,不少沧州老人打破传统,选择“反向过年”,奔赴子女工作、生活的城市,开启了一段温馨团聚之旅——

“正向反向”都是团圆

本报记者 祁晓娟 张丹 吴艳 董芳辰

“反向过年” (资料片)

春节,这个承载着人们深厚情感的重要节日,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以新的方式诠释。今年,“反向过年”一词登上了春节热搜词条。

“反向过年”是指一种新的过年方式,即父母逆向前往子女工作生活地过年,而不是传统的子女返回家乡团圆。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很多沧州人也选择了“反向过年”。

到儿子家过年

春节,本是游子归乡的时刻。今年,孟村的刘秀萍和老伴儿却前往安徽蚌埠与儿子一家共度新春佳节。这种新的过年方式,为他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团圆体验和欢乐时光。

刘秀萍的儿子常宇坤今年35岁,大学毕业后去往安徽蚌埠工作,并在那里结婚成家。常宇坤的妻子来自山东。

夫妻两人都是独生子女,每到阖家团圆的时刻,夫妻俩都很发愁,该去哪里过节。

结婚几年来,夫妻俩只能按照约定,一年回河北,一年回山东。

2024年年初,常宇坤的女儿出生了。

今年春节前,常宇坤打电话和父母商量:“妈,孩子太小了,今年我们不回老家了,干脆你和我爸来安徽吧!”

刘秀萍爽快地答应了。从沧州到蚌埠,距离不近。为了这趟行程,刘秀萍夫妇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

他们收拾好给儿子带的各种家乡特产,有沧州的金丝小枣、火锅鸡,还有刘秀萍亲手做的咸菜、丸子等。

刘秀萍说:“这些都是儿子从小爱吃的,不能回家乡过年,也要让他在蚌埠尝到家乡的味道。”

他们带着满满的行李和对儿子的思念,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除夕当天,一家人精心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刘秀萍也拿出了自己的拿手好菜,和儿媳一起,将沧州的美食与蚌埠的特色菜肴摆上了餐桌。

大年初一,刘秀萍夫妇在儿子的带领下,来到了蚌埠淮河路庙会。

庙会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小吃摊,香气四溢。刘秀萍品尝了蚌埠特色的烧饼夹里脊,赞不绝口,直说这味道独特,以前在沧州都没吃过。

大年初二,一家人来到了龙子湖风景区。冬日的龙子湖,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刘秀萍沿着湖边漫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湖光山色,心情格外舒畅。

看着周围的美景,刘秀萍感慨地说:“蚌埠真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环境真好。”

刘秀萍笑着说:“以前都是孩子们回家过年,今年我们来蚌埠,不仅和孩子们团聚了,还看到了这么多好玩的,吃了这么多好吃的,也挺难忘的。”

别样团圆

60多岁的刘建国和老伴儿何秀玲也是“反向过年”大军中的一对。

老两口一直生活在沧州,儿子儿媳在北京打拼多年。以往春节,都是孩子们急匆匆赶回家过年,今年,他们决定奔赴北京与孩子们团聚。

“孩子们工作忙,来回奔波太辛苦,我们就想着来北京,看看他们生活的地方,也感受感受首都的年味儿。”刘建国笑着说,虽说这几年在北京看过孙子,但在北京过年,还是第一次。

刘建国和老伴儿在家炖好了肉、做好了藕夹等方便携带的菜带到北京。除夕当晚,一家人围坐在北京的小家里,吃着年夜饭,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

吃着熟悉的味道,一家人畅所欲言,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温馨的氛围让这个异乡的小家充满了温暖。“虽然不在老家,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年。”何秀玲感慨地说。

大年初一,天还未亮,刘建国一家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等待庄严的升旗仪式。广场上早已人头攒动。

五星红旗在激昂的国歌声中缓缓升起,刘建国激动得热泪盈眶:“第一次在天安门看升旗,还是和孩子们一起,这个新年太有意义了。”

随后几天,刘建国一家还登上了长城。这个春节,不仅老两口高兴,刘建国的儿子儿媳也都很高兴。

“往年,一到过年前我们就开始犯愁,计划着什么时候回家才既不耽误工作,又不让老人失望。”刘建国的儿子刘明说,“回去之后,不仅仅是要回自己家,还要去亲戚家里串门。真正陪父母的时间反而没多少。”

“不仅如此,老人们还要整天给我们做吃喝,挺累的。”刘明说,去年他听同事说有父母来北京过年,除了吃年夜饭,年轻人还能带着老人在北京旅游,让老人享受一下生活。

“没想到,这样的效果还真不错。”刘明说,他一家人既能团圆,又免去了一些麻烦事儿,一举多得。

“等明年,我们可以选一个旅游城市,把双方老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过一个不一样的春节。”刘明说。

到女婿家过个团圆年

年过六旬的徐志森和妻子孙梅的老家在东北,多年前为了给在沧州工作的女儿看孩子,从吉林长春来到了沧州。

往年春节,女婿都会带着女儿和外孙女回河南老家过春节,虽然女婿一家团聚了,但是徐志森老两口却要和女儿分开。

今年春节,女婿决定,带着徐志森和孙梅一起回河南老家过年。

出发前,徐志森和孙梅很忐忑。女婿看出了二老的心思,对二老说:“别担心,我爸妈好客,你们肯定会喜欢河南老家的年味儿。”

这是老两口第一次到河南的女婿家过年,不同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都让他们心里有些不安。

除夕上午,他们抵达了河南新乡。“双方父母一见面,脸上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我母亲快步上前,紧紧握住我岳母的手,嘘寒问暖,热情地迎接。”孙梅的女婿说。

河南的亲家一家帮忙拿行李,嘴里不停地说着欢迎的话。徐志森和孙梅原本有些拘谨的神情,在亲家的热情感染下,渐渐放松了下来。

一进门,亲家母已经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亲家,这是我们河南的烩面,汤鲜味美;这是胡辣汤,喝了浑身都暖和;还有这道口烧鸡,你们尝尝。”河南的亲家公说。

“早就听说河南美食多,今天可算尝到正宗的了,味道真不错!”孙梅说。

两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交流着河南新乡、吉林长春过年的习俗。

晚餐,饭桌上还特意添了几道东北菜,这让远道而来的徐志森夫妇格外感动。

晚餐过后,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大家一边包着饺子,一边分享着各自的生活趣事,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看着父母们一起开怀大笑,女婿和女儿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一刻,一大家人不用在春节这个团圆的日子里分别,能够团聚在一起,共同迎接新的一年,就是最幸福的事。

春节期间,徐志森夫妇体验了许多河南的传统年俗,舞龙舞狮、逛庙会。他们每到一处都不停地拍照留念。

返程时,河南的亲家公还把河南土特产塞了满满的一后备厢,并一再约定,明年还要来河南一起过春节。

情感双向奔赴

王民家住沧州市区,在一家企业工作,老家在盐山县圣佛镇。前几年,他总是带着妻子和孩子回老家和家人团聚。假期短暂,一家人团聚的时光总是匆匆。

今年,王民提议让父母来沧州市区过年,感受这里的春节氛围。起初,王民的父母有些犹豫,毕竟在老家过年的习俗早已根深蒂固。但在王民的再三劝说下,父母最终决定开启这场特别的“反向过年”之旅。

“今年把爸妈接来我家过年,让他们也感受感受这边的热闹!”王民笑着对记者说,把父母接到沧州,让他们看看自己生活的城市,感受不一样的年味儿。“爸妈虽然以前也经常来沧州,但是没有在沧州市区过过春节,我想让他们体验一下这边独特的文化和风景。”王民说。

春节前几天,王民就把父母接到了市区。父母在王民的带领下,逛了超市。超市里张灯结彩,熙熙攘攘,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丰盛的年夜饭摆满了一桌。除了炸藕夹、黄焖鸡,王民还特意做了几道具有沧州特色的美食:火锅鸡、狮子头。一家人其乐融融,共同举杯,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王民一家打卡了南川老街。古色古香的街道,红灯笼高高挂起,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传统手工艺品、特色美食应有尽有。王民的父母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他们一边品尝着小吃,一边欣赏着老街上的民俗表演,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里的年味儿真浓,感觉特别新鲜。”王民的父亲感慨道。

除了南川老街,园博园也是他们此次过年的重要打卡地。大年初二,他们一家人走进了沧州园博园。来到这里之后,他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园林艺术的世界。

各个园区风格各异,既有江南园林的婉约秀丽,又有北方园林的大气磅礴。春节期间,园博园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舞龙舞狮、花灯展览等,让王民一家大饱眼福。“没想到在沧州能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还有这么漂亮的花灯,真是太开心了!”王民的母亲兴奋地说。

“异地过年虽然少了一些传统的仪式感,但却多了一份新奇和温馨。父母和子女情感双向奔赴,一家人在一起,无论在哪里,都是过年。”王民说,“虽然老人们不在老家,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哪儿都是家。”

2025-02-10 本报记者 祁晓娟 张丹 吴艳 董芳辰 今年,不少沧州老人打破传统,选择“反向过年”,奔赴子女工作、生活的城市,开启了一段温馨团聚之旅——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5214.html 1 “正向反向”都是团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