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购物愈发普及的今天,“大数据杀熟”却如影随形。不少沧州市民发现,在常用的网络平台上,自己面对的商品或服务价格比他人高,更换手机登录网购APP,同款商品价格竟相差几十元甚至上百元。
(据1月21日《沧州晚报》5版)
“大数据杀熟”,优惠力度因人而异,老客户被区别对待,看似忠实用户理应享受更多回馈,实则不然;不同设备暗藏“猫腻”,商家仿佛能看穿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高端设备用户常被标以高价;多次浏览后价格反而上涨,越关注买得越贵……消费者如同陷入无形的价格陷阱。
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基于信任长期选择某平台,积累的消费数据却成为被“宰”的依据。消费者经济受损的同时,对平台的信任也将大打折扣。
从市场秩序来看,“大数据杀熟”违背公平竞争原则。商家凭借数据优势进行价格歧视,挤压诚信经营商家的生存空间,长此以往,会使市场失去活力,阻碍行业健康发展。
“大数据杀熟”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法律法规存在滞后性。面对不断翻新的杀熟手段,现有法律难以精准界定和有力惩处。另一方面,监管难度大。互联网交易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让监管部门难以全方位实时监控。
此外,平台逐利性作祟,部分平台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商业道德,利用信息不对称伤害消费者。
遏制“大数据杀熟”,需要多方共同发力。
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平台价格实时监测,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对违规平台严惩不贷。
平台自身要强化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认识到诚信经营才是长久发展之道。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用户体验来增强竞争力,而非依靠不正当手段获利。
消费者也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购物时多平台比较价格,发现“杀熟”行为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对“大数据杀熟”,必须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让消费者在数字经济时代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消费环境,推动互联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