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2日
第04版:04

渤海新区黄骅市高官庄村村民高殿华从十几岁开始刻面花模子,几代人接续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面花模子”,在他家传承了100多年……

本报记者 张 丹

高殿华和老伴儿李淑华制作面花模子

蛇年生肖模子

“临近年底,必须得加把劲儿了。”

1月17日凌晨4点多,62岁的高殿华和老伴儿李淑华就起床了。

老两口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就坐在了雕刻桌前。

选木板、拿刻刀,确定好图案后,老两口埋头刻了起来。

补贴家用

伴随着“当当”的敲击声和“簌簌”的削木声,三四个小时后,一个栩栩如生的“年年有‘鱼’”面花模子就诞生了。

高殿华是渤海新区黄骅市羊二庄镇高官庄村人。

在黄骅,很多人都知道,高官庄村有个人能刻面花模子。

说起刻面花模子,高殿华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

“面花模子雕刻技艺的起源,在我们村要追溯到清代了。”高殿华说,“第一代传人高东洋,八九岁时就跟着他的父亲学木匠。我们这儿盛行做面花,他又研究面花模子,将花、鸟、鱼等动植物凹刻在木板上,供乡民制作面花用。在以后的100多年里,我们这些后人就继承和发展了面花模子的雕刻工艺。”

到高殿华、李淑华夫妇这,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已传到第四代了。

高殿华从13岁那年开始和木匠出身的伯父学习面花模子的雕刻技艺。

15岁初中毕业后,他开始在村里的木器加工厂尝试在家具上雕刻花纹、图案。

结婚后,高殿华在附近的工厂打工,利用闲暇时间他还是会刻面花模子。

“那时候刻模子,一方面是因为爱好,更是想着补贴家用。”高殿华说,那个年代没有专门的面花厂,只是周边的人们赶在年前蒸面花,模子的销量比较少。

即使这样,高殿华也没有降低对刻面花模子的热爱。

经过潜心研究,他将制作工具由祖传的小斜刀和小圆铲逐步发展到有斜刀、圆铲、锯、斧子、锤子等10大类30余种。

“开始雕刻时,我先在模子木坯上勾画图案,再运用平头刀、圆头铲等刻刀做阴刻。”高殿华说。

一件作品的完成,要运用到直刻、斜刻、平抢、转刻等多种雕刻刀法,经过选料、刨板、画外壳、凿形状、截板、修壳、挖膛、刻花、净板等近10道工序。

看着高殿华认真地雕刻,李淑华也跟着“玩”起来。

起初高殿华觉得她学不会,让她跟着打下手。可后来看到李淑华雕刻的模子,高殿华又觉得她有些天赋。

1988年开始,李淑华跟着高殿华学起了雕刻花模,她重点学习花样设计。

多年来,她自创雕刻花样100多种。如今,很多手艺人所用雕刻花样均出自她手。

忙不过来

高殿华从雕刻花模之初,没想过有一天会有这样的发展。

去年10月初,高殿华就不敢再接订单了。

“我们的花模全是纯手工雕刻,接多了单子,真的是忙不过来。”高殿华说,这样的情景在多年前也是他不敢想的。

他的生意能如此火爆,和黄骅面花脱不开关系,和旱碱麦更脱不开关系。

“说起面花模子,不得不先提黄骅面花。做面花是黄骅民间传统节日的习俗。”高殿华说。

对于很多人来说,黄骅面花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食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是家乡的味道,也是家乡的文化符号。

这些年,随着黄骅面花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黄骅面花也有了更大的市场。

“这些年我们周边很多地方都建起了面花工厂,我雕刻的面花模子销量也随着上涨。”高殿华说。

2009年,黄骅面花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河北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与此同时,高殿华擅长的面花模子雕刻技艺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

作为第四代传人的高殿华也就成为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当这项技艺被认可后,高殿华和老伴儿雕刻面花模子的劲头儿更大了。

雕刻面花模子再也不仅仅是高殿华贴补生活的手段,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

高殿华在面花模子上下的功夫也越来越大,他还把雕刻面花模子的原料进行了更新。

“过去,人们多选用枣木、桦木、梨木等做模子原料,现在主要选用优质的东北柳椴木。柳椴木木质细腻、柔韧度好且无毒无味,雕刻出的作品纹理清晰、牢固、不易脱落,更适合面花的加工制作。”高殿华说。

这两年,用旱碱麦制作的黄骅面花被更多人知道,高殿华雕刻面花模子的技艺也被更多的人知道了。

“这两年很多北京、天津的客户打电话来,订购面花模子。”高殿华说,他们有的是要买回去做面花,还有一些人买回去送朋友,更有一些人将面花模子作为收藏。

传承

“从来也没想到过,有一天,我雕刻的面花模子会成为家乡的文化载体。”高殿华说,看到那么多人喜欢面花模子,他打心眼儿里高兴。

在面花模子的图案上,高殿华也在不断做着升级。

传统面花模子的图案,以鱼、鸟、石榴、葫芦、桃子、苹果、元宝为主,这些年,高殿华对面花模子的图案也进行了创新。

孩子们喜欢动画元素,高殿华和李淑华刻出了喜羊羊、灰太狼等图案的模子。

为了让模子更具欣赏价值,老两口刻出了“八骏图”的模子。

感慨祖国的繁荣昌盛,高殿华刻出了天安门图案的模子。

这两年沧州大运河两岸越建越漂亮,很多外地人来到沧州旅游,高殿华看到后也心里乐开了花。

前段时间,他又刻出了铁狮子图案的模子。

让高殿华高兴的是,很多面花模子被不同的展馆收藏、展示。

更让他高兴的是,老两口的儿子、女儿也都加入到雕刻面花模子的队伍中来。

“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但休息时间,他们也都会陪着我们雕刻面花模子。”高殿华说,这是一种传承。

“我的女儿负责设计图案,儿子雕刻的手艺也不比我差。”高殿华说,就连他11岁的小孙子,如今也已经能拿着雕刻刀,在模子上雕出一些简单的图案了。

为了传承,老两口还走进附近几个学校,无偿给孩子们传授面花模子雕刻技艺,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了解并学习这项非遗技术。

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他们还编写了校本教材《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

曾经,高殿华也曾免费招收过徒弟,想要扩大自己的队伍,无奈清贫的生活成了“绊脚石”,徒弟们大多没有坚持下来。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人对这项技艺的认可,他看到了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的希望。

花模展览馆

说起雕刻面花模子的将来,62岁的高殿华“呵呵”地笑着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有朝一日,我想能建一个面花模子展览馆。”高殿华说,他想让更多的人能到自己的家乡、看看这项技艺、看看各种各样不同的面花模子。

前几年,高殿华和李淑华用了一个多月时间,雕刻出了“八骏图”模子。

这个模子高170厘米,宽80厘米。这是几十年来,高殿华和李淑华雕刻过最大的模子。

“雕刻的过程虽难,但雕出来后,很有成就感。”高殿华说,这个模子他没舍得卖,他想着有朝一日,把它放在面花模子展览馆里。

高殿华雕刻出的最小模子,长宽分别只有6厘米左右,“为的是让孩子们也能拿在手里做出面花”。

这些年,高殿华刻出过多少面花模子,他已经记不清了。

但高殿华说,他把一些自家设计图案或者图案比较特殊的模子都保存下来了。

这些年,高殿华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刻完一个模子,他都会再复制一个留作纪念。

高殿华家有间10平方米左右的偏房,里面存放的全是他复刻的模子。

高殿华和李淑华住的三间平房,除了睡觉的地外,堆满了木头和模子。

“让我现在说有多少模子,我也说不清,全是我这些年的‘成果’。”高殿华说,马上迎来蛇年,他又设计出了一款蛇年生肖的模子。

“模子上是蛇背着‘如意’的图案。”高殿华说,寓意着新的一年,小模子给大家带去家家如意的祝福。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5-01-22 本报记者 张 丹 渤海新区黄骅市高官庄村村民高殿华从十几岁开始刻面花模子,几代人接续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3461.html 1 “面花模子”,在他家传承了100多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