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7日
第10版:10

下个路口,有千千万万个我

本报评论员 向 霞

贾金德老人今年77岁了。近日,在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居住的他想回盐山老家看望亲友。谁知,老人骑的电动三轮车半路没电了。衣着单薄的老人推着电动三轮车走了好几公里,又冷又饿,来到海兴县汤孔公路上的佳毅饭馆求助。饭馆老板刘金牛看到后,赶紧给老人煮了一碗热面条,并在手机上发视频帮老人找家。老人的儿子看到消息后,赶来接走老人。

(据1月16日《沧州晚报》4版)

看到这则新闻,网友们纷纷留言,“老板大爱”“换做是我,我也会帮助老人”……给又冷又饿的老人煮一碗热面条,帮迷路的老人找到家,在饭馆老板刘金牛身上,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正在发扬光大。

近日,很多年轻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在外互助父母协议”,他们和其他陌生网友约定,在生活中主动伸出援手,互相帮助遇到困难的老人、长辈。

“如果这一次你帮助了我爸妈,下一次就由我来守护你父母”。没有签字画押,没有法律监督,但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据统计,截至2024年7月,网络平台上与“互助父母”词条相关的笔记,累计阅读超1亿,点赞数近500万。

正如专家所说,如今的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老年人身体条件相对较差,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容易遭遇各种难题。比如,如今道路四通八达,像贾金德这样上了岁数的老人,靠自己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

科技无法顾及的角落,总会有人用爱填满。在“互助父母”的帖子下,有网友问:“这个路口你帮了,下个路口怎么办?”许多网友回复:“没事,下个路口有千千万万个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帮助老人,也是帮助以后的我们。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老年群体在生活中会遇到诸多不便,人们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老人提供帮助——遇到迷路的老人,留他(她)住下;如果他(她)饿了,给他(她)煮一碗热面条——就像饭馆老板刘金牛所做的那样,你所帮助的,是另一个家庭的牵挂。

养老绝不只是儿女的事情,需要社会的合力。观察他人需求,在合适的时候向陌生人提供帮助,力所能及地释放善意,由此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环,善意的回响终究会让自己的父母受益。

希望我们的长辈在外窘迫无助时,都能被社会温柔以待。

2025-01-17 本报评论员 向 霞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4260.html 1 下个路口,有千千万万个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