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6日
第12版:12

他才华横溢,却屡试不中,与袁枚并称“南北两随园”

任丘边连宝:“瀛州七子”之一

■马倩

边连宝画像

历史上,任丘有很多名门世家。从明朝到清朝的几百年时间里,边家在当地影响很大,出了不少有名望的人物。边连宝就是其中一位。他才华横溢,一生与官场无缘,醉心于古文诗词的创作,被后人称为“北方才子”,是清代中叶著名文学家、诗人。

出身名门 屡试不第

边连宝,字赵珍,号随园,是直隶任丘边各庄村(今河北任丘)人。他生于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历经康、雍、乾三朝帝王。勤奋好学的边连宝精通经、史、子、集,学富五车、才思广博而又敏捷,是清代文坛上一位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当时,边氏家族在任丘是名门望族,自明朝以后,就有“累代科第不断,故顺天乡试有‘无边不开榜’之说”。边连宝的曾祖曾任安庆太守,祖父边之铉曾任福州司马。由此可以说,这个家族的先辈大都精通诗书,通过科举之路谋取了功名。

但是,到了边连宝和他父亲这一代,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边连宝的父亲边汝元,精通音律,擅长书画,但多次参加科考都没有及第。边汝元性情孤傲,放弃科考后终日饮酒赋诗,对外事不闻不问。但即使这样,边汝元还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全部寄托在了边连宝身上。

面对父亲屡试不第、家境日益窘迫的状况。边连宝考取功名的心情愈加强烈。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边连宝经历了人生的第一道难关。这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使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家境的贫寒并未摧毁边连宝考取功名的梦想。他曾说,虽“小有挫折亦并不挂怀”,他在20岁时一边开始在县学当老师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在科考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边连宝踏上了漫漫科举之路。或许,他也与官场无缘,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先后参加了12次考试,都没有考中。边连宝喜爱古文诗词,才识渊博、诗风豪放。但当时科举制度以八股文章为取士标准,有人劝他多练习八股文有利于参加科考,而他却“持所守不少变”。大概,这就是他没有考中的原因。

放弃科举 归隐田园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边连宝参加乙卯科试,受到学使钱陈群的赏识。他第一次看到边连宝的文章就很喜欢,对他称赞不已,并且拿着他的试卷到处让人看。边连宝也因此名声大振。据传,乡邻中有位老者痴迷边连宝的诗,临终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求几首边连宝的诗。肃宁还有一人在弥留之际提出要求,希望他的铭文由边连宝撰写。这都足以看出边连宝在当时的影响。

一边是世人的热捧,一边是久考不中,边连宝感到越来越痛苦。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年近50岁的边连宝在又一次乡试失败之后,结束了科举之路。他改字为“肇珍”,以表明自己归隐田园的志向。他决定不再踏入仕途,不再抱有涉足官场的念头。其实,这种退缩有迫不得已的一面,他在《代书答芥舟》中写道:“昔者我下第,慷慨悲填胸。当筵情激切,泪下何淙淙。”可见他心中的痛苦与凄凉。

此时他归隐田园的思想占了上风,对官场不再抱有幻想。所以,几年后他被荐举经学时,便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乾隆十四年,清廷召集经学大儒,钱陈群还是很爱惜边连宝的才华,于是趁此机会极力举荐他。其实,此次举荐就是为了筛选那些饱学之士而又科举不利的人。但此时的边连宝对功名已经看得很淡了,就以身体有病婉拒了钱陈群的好意。

寄情诗文 北方才子

“归隐”之后,边连宝更加致力于古文诗词的研究与创作,著述颇多,有《随园诗草》《病余长语》《随园文集》等。他的诗词中多用典故,文笔古奥、功力非凡,受到当时文苑诗坛大家的推崇。边连宝才华横溢,流传下来的诗稿数百首,与同时期的著名诗人袁枚并称“南北两随园”,有“北方才子”之称。

边连宝与袁枚两人的诗文创作均情感丰富,但情感的内涵却大不相同。边连宝的性情多限于儒家的道统之内,更具传统色彩,在清寒苦愁中有自省与自励。

边连宝以清矫冷峭的诗笔,自成一家,抒写了一个失意文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在清代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当时的文学大家蒋士铨称边连宝为“拄天撑地笔一枝”,并为他的《随园诗草》作序。边连宝与纪晓岚、李中简、戈涛、刘炳、戈岱、边继祖并称为“瀛州七子”。

此外,边连宝对任丘的贡献也很大。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知县刘统邀请他出任“桂岩书院山长兼志书馆事”。他一边在书院里担任校长,一边编修《任丘县志》。现存的乾隆版《任丘县志》就是他参与编写的。在书院担任校长期间,他还为学校制定了《桂岩书院学约八则》,严明纪律、整治校风,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

边连宝一生以教学为业,他的学生多中科第,入仕为官。他晚年自号茗禅居士,陪伴青灯黄卷,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辞世,享年74岁。

2025-01-16 ■马倩 他才华横溢,却屡试不中,与袁枚并称“南北两随园”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4192.html 1 任丘边连宝:“瀛州七子”之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