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言,寝不语”是长辈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实际上,不只是吃饭,古代一些名医在给病人开完药方后,总会叮嘱:忌话语一二时辰。
在中医看来,人进食时,气血会自然下沉,大量涌入脾胃,协助其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而“多言会气乏”,气会在开口说话时悄悄泄出,削弱其功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
中医提倡吃药后少说话,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提升药效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
脾胃功能的强弱与机体能否快速恢复健康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服药后少说话能保护胃气,让药力在身体里更好地运行,增强药效。
安神养病 情绪波动会干扰脾胃吸收功能,相反,服药后若能专心静养,避免分心聊天,则有助于维护脾胃的平衡状态,促进药物吸收。
——生命时报
“碎片化睡眠”危害大
机体代谢会发生紊乱
“碎片化睡眠”的危害不容小觑,严重性等同于熬夜,它容易导致代谢综合征,使机体代谢发生紊乱,包括糖代谢的异常,进而可能引发高血糖或高血脂等问题。
同时,“碎片化睡眠”还会给心血管系统带来巨大压力。长期熬夜或“碎片化睡眠”更是增加了罹患老年痴呆等老年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碎片化睡眠”,顾名思义指的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晚上睡觉途中中断或醒来好多次。与只持续几秒,自己可能并不记得的短暂“微唤醒”相比,“碎片化睡眠”的特点是自己能非常明确地意识到“醒了”,且醒来后都要再次费劲地入睡。
医生指出,“碎片化睡眠”中不能进入深睡眠期,而是处于思睡期和浅睡期,此时一直醒来确实不够达到解除疲劳的目的,不利于大脑清理垃圾,也会对身体代谢造成影响。这也是为何长期“碎片化睡眠”的人群容易在白天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甚至进一步诱发代谢、认知、心血管和免疫等系统毛病的原因。
对于睡眠出现问题的人来说,主要分为药物干预和非药物干预两种主要途径。如果没有器质性疾病,就是家族遗传性或散发的基因变异疾病,能够确诊的先天睡眠障碍,只能用药物保证必要的睡眠。
此外,一些顽固性睡眠障碍或特殊时期的睡眠障碍,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干预。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