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午,在运河区丽景社区的武春章工作室里,14名来自沧州市光明小学的学生围坐在桌前,聆听武春章讲红色故事(右图)。讲到动情之处,90岁的武春章湿了眼眶。学生们被烈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所感动,也流下了泪水……
像这样的红色宣讲,武春章每年要进行数十场甚至上百场。他扎根乡村教育事业42年,退休后放下粉笔,拿起钢笔,创作了1500多首童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在孩子们心里。他还到社区、学校、单位等地开展红色宣讲,至今已有1000余场。
创作童谣传播正能量
“得人帮助说谢谢,不慎扰人对不起,文明语言暖人心,互帮互爱共勉励。”
“交朋结友,诚信首条。办事放心,忠诚可靠。说话算数,绝不失约。说到做到,不放空炮。”
……
在武春章工作室,由他创作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被印在彩色展板上。每首童谣的语言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意义深远又充满童趣,主要为爱国爱党、勤劳奋斗、诚实守信、孝亲敬老等内容。
这些或长或短的童谣,无一不凝聚着武春章的心血。
年轻时,武春章是沧县的一名语文教师。他教过小学、中学,也教过师范学生,当过教师,也当过校长。退休后,武春章放不下心心念念的教育事业,开始创作童谣,书写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希望以此激励孩子们。
武春章说,童谣里蕴含了童心,也是传播科学知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载体。诵读童谣,可以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教育。
这些年,武春章潜心创作,陆续编写出1500余首童谣,还参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一二辑和《青少年法律知识童谣》《预防校园欺凌歌谣》《童谣民法典》等9部青少年丛书的创作,其中的许多童谣都被沧州中小学生传唱,滋润着他们的心灵。
“大白话”
武春章创作的童谣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发现,也是他内心感悟的凝结。
在武春章看来,童谣写的是老百姓的事儿,就得用“大白话”来写,越是这样的“大白话”,越有一种别具风味的感染力。他留心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平凡的小事中捕捉灵感。
有一次,武春章的老伴打开冰箱后看着各种各样的食物,感叹了一句“冰箱里全是吃的”。这一下子给了武春章灵感,他回想起幼时战乱家中被烧毁的7间房屋和那段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日子,对比当下的幸福生活,武春章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幸福,而这幸福,恰恰是共产党的领导带来的。
于是,武春章很快就创作出一首题为《幸福感恩共产党》的童谣:“我老汉呀喜洋洋,喜逢盛世好时光。家住丽景新楼房,宽敞明亮心舒畅……年终免费去体检,看病医保给报账。吃水不忘打井人,幸福感恩共产党!”
武春章习惯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他创作的童谣,许多都是通过孩子的视角来记录生活中的场景,从而述说一段人生的道理。
路边的大树上有鸟在做窝,这平凡的一幕也让武春章得到启发。“大树就像我们的国家,鸟窝就是我们的小家,小鸟就是孩子们。只有大树长得高、长得壮,鸟窝才能稳当,小鸟才有栖息的家。”武春章将这些感触化作童谣《爱家更爱国》:“树枝搭鸟窝,鸟窝靠树托。没树哪有枝?没枝哪有窝?鸟儿爱大树,也爱它的窝。我们好孩子,爱家更爱国。”
学下去、写下去、讲下去
除了写,武春章还要讲。他利用自己“讲了一辈子课”的优势,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给他们讲党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奋斗精神,分享生活中的感动和发现。他不停奔走在宣讲的路上,成为一名“红色宣讲员”。
武春章宣讲时充满激情和感染力,很难让人相信他是一名八九十岁的高龄老者。他似乎永远是那个三尺讲台上的教师,只不过如今,他的“讲台”被搬到了更多地方。武春章同丽景社区精心设计并开办了党史教育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展馆、武春章工作室,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爱党情怀。他还担任丽景社区关工委主任、社区家长学校校长,成为运河区20所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武春章的宣讲材料全部由他整理编写。为了“言之有物”,他每天都要学习。武春章的家里,桌子上放着一摞报纸和杂志,这些都是他的“教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他常说,“想要给别人一碗水,你就得有一桶水”,因此,每天早晨5点起床后的3个小时,是武春章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
去年,武春章共进行了五六十场红色宣讲。这些年,他进行过的宣讲已不下千场。
丽景社区负责人张金利表示,自2014年武春章工作室成立以来,丽景社区广泛组织开展宣讲活动,面向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群体,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进千家万户。
这些年,武春章老当益壮,坚持走在宣讲的路上。他也获得了不少荣誉,还曾光荣入选“中国好人榜”。
武春章说:“我的心中有一团火,这火是对党、对新时代的感恩之情,是对工作的执著。”他只希望在余生继续燃烧自己,当文明的使者,将正能量带给更多人。正像他一直坚持的那样,“只要生命尚在,我就要学下去、写下去、讲下去!当好红色宣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