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沧州晚报》报道,近日,一名老人就医时身体不适,沧州市中心医院轮转护士赵亚涛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就发现老人的异常。突然,老人没了呼吸和心跳。赵亚涛紧急对其实施心肺复苏术,帮心梗老人“抢”回救治时间。
我们都知道,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而言,把握“黄金4分钟”开展急救,意义重大。下班的男护士赵亚涛果断出手,施以救援,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老人患病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如果没有遇到下班的男护士赵亚涛,后果不堪设想。
这同时说明,普及急救知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试想,如果患者家属和周围群众懂得急救知识,第一时间施救,患病老人的生命将得到多重保障。
为此,近年来,沧州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投放了AED设备;沧州市红十字会、医疗机构和社会救援组织也常常举办各种急救技能培训;普通市民也在家里、车中配备了急救用品……沧州市民的急救意识和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我们经常看到,公共场所有人心脏骤停,路人用心肺复苏术实施急救,最终争取了时间、挽救了生命。这样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
这些举措都值得肯定,但相比于沧州总体的人口数量,能够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人占比还是太低了。比如,这一次老人突发疾病晕倒,老人的家属带有应急药物,却不知如何急救。设想一下,如果不是遇到男护士赵亚涛,即使周围的人群围得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
当有人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如果我们都了解和掌握急救技能,及时施救,会有更多人得到救助。
为此,我们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每户家庭至少有一人接受急救培训。或许,一个人掌握了急救技能,一辈子都用不上,但一旦用上就可能挽救他人生命。
尤其是家中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家属更应掌握急救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