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第15版:15

念念不忘

温暖的铜炉子

■王美东

小时候的冬天,可比现在冷多了。

大雪一连下好几天,天地一色,银装素裹。雪停后,屋檐下挂上一排冰凌,又粗又长,又尖又亮。

爷爷老房子的西北角,有个木门通向后面的厨房。冬天一到,西北风一吹,木门带动转轴扭个不停,吱吱嘎嘎作响。爷爷用塑料纸把门板前后封住,但无孔不入的风,还是能从塑料纸的缝隙、门的破洞中钻进屋里。屋里屋外,一样冷飕飕的。

大人们都说,小孩屁股三把火——不怕冷。我和我的堂弟堂妹们穿着棉袄、棉裤、棉鞋,还是冻手冻脚。因为海边的冷,是那种潮兮兮的、湿啦啦的冷,透心寒的冷,让人受不了。

爷爷奶奶看着自己的孙子孙女一个个冻得哆哆嗦嗦、涕泪横流,心疼得不得了,赶紧拿出铜炉子给我们取暖。

铜炉子,是爷爷奶奶省吃俭用置办的。村里没有几户人家有。

铜炉像个宽口的坛子,上盖,下炉,还有一个把手,通体都是纯铜的。上盖像个铜锣,钻了很多黄豆大小的眼儿,便于热气上升,烟雾透出。炉子中间向外有些弧度,可以放很多炭火,也增加了烤火的面积。

奶奶用铁火叉从灶膛里拨出一些烧红的柴火,铺在炉底。然后在底火的上面,放一些干干的玉米芯。玉米粒都是手剥的,所以玉米芯比较整,能熬火,可以烧很长时间。

我们眼瞅着北门口,盼望奶奶赶紧提着铜炉子进来,早点儿暖和我们冰冷的手脚。

“吱呀”,木门终于开了。奶奶从厨灶间过来,头发被风吹得凌乱,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

我们早已将小竹椅、小凳围成一个圈。奶奶在圈中央一放下铜炉子,大家就伸出小手小脚放在盖上烘,放在炉边捂。

火光时起时灭,乍明又暗。轻烟如线如缕,似有似无。草木香亦浓亦疏,若近若远。

“唉啊,烫。”“太烫。”刚才一个个冷得哆嗦,现在一个个被烫得叫出声来。

“小心点儿,祖宗们。”

手脚暖和了,小人儿们就活动开了。我们从上盖眼子里,摁进一些黄豆。或者用筷子挑起上盖,扔一些玉米粒进去。

“啪、啦、啪”,一声声脆响,玉米粒开出花来,黄豆咧开了小嘴。用筷子夹出来吹一吹,趁热放进嘴里,即便沾着一些草木灰也不要紧。玉米香、豆香掺杂着草木香,在齿间流转,在胃底荡漾,又香又暖。

冬日里,铜炉子暖和,家人们都在,温暖的时光让人心生暖意,永远难忘。

2025-01-07 念念不忘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1905.html 1 温暖的铜炉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