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真 摄影报道
2024年12月24日,位于献县临河乡东镇上村的献县建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大棚内满眼绿色,1米多高的秧苗上挂满了大小均匀、个头饱满的番茄。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采摘。
就在几天前,合作社负责人赵建林去北京参加了“献县番茄区域品牌发布会”。作为番茄种植带头人,他带着“阳光7度鲜食番茄”“献县2021-1大果番茄”等品种,自信满满地向大家介绍起来:“我们的番茄是通过熊蜂授粉技术培育的,果子汁水充盈,籽粒饱满,酸甜可口,无空鼓硬心……”
熊蜂授粉是啥
每到授粉季,建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大棚里,一只只大个头的熊蜂便在番茄花朵间飞舞穿梭,翅膀轻轻振动就完成了授粉工作。
“熊蜂又称大黄蜂,似蜜蜂,个头却比蜜蜂大很多,干起活来也比蜜蜂更带劲儿。即便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熊蜂也会出来干活儿。而蜜蜂则是温度高了不干活儿,温度低了不干活儿,光照不充足也不干活儿。”赵建林告诉记者,熊蜂可在8℃至32℃的温度下工作。它嗅觉敏捷,不会重复授粉。而且不好的花,它也不会授粉,主打一个“择优录取”。
作为熊蜂授粉技术的受益者,赵建林打开了话匣子。熊蜂授粉较均匀,能减少畸形果的数量。经过熊蜂授粉的番茄果形周正、光滑圆润、每个都有籽,保证了番茄原汁原味的口感。
赵建林还特意强调,传统的人工授粉,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花朵、枝叶等部位,造成植株表面损伤,从而引发灰霉病感染。熊蜂授粉的自然授粉方式则有助于防范灰霉病。
比人工成本节约六成
今年53岁的赵建林,之前一直在北京做生意。2016年,他回到家乡献县临河乡东镇上村建起了温室大棚,搞特色种植,并接触到了熊蜂授粉技术。
“我最初对熊蜂授粉不是太了解,只知道使用熊蜂授粉能节约人力成本。”事实证明,赵建林坚持使用熊蜂授粉的做法是对的。以往到了授粉时节,工人拿着喷壶为番茄喷花授粉,费时又费力。而现在用上熊蜂则轻松了许多,效果也比之前好。
今年已是赵建林使用熊蜂授粉的第9年,他给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一箱熊蜂有80只至100只,生命周期为60天至80天,在这期间不断繁育,最终一箱熊蜂能轻松打理1亩多地。
以一个占地4.5亩的大棚为例,棚内需放置3盒蜂箱,目前每盒蜂箱的采购价为160元。这样算下来,使用熊蜂授粉的成本是480元。如果使用人工授粉,需授粉8次。每次授粉至少需要1名工人忙碌1天,按工人1天工资150元计算,那么人工授粉的成本为1200元。
明明能节约成本,为啥当初好多人不愿意使用?这主要因为熊蜂授粉技术有一定的技术门槛。
赵建林是献县较早使用熊蜂授粉技术的。他当初到处打听询问,辗转从山东买回两箱熊蜂。
熊蜂无法在高农残的环境下生存,使用熊蜂授粉也就意味着要弃用植物激素,更不能随便使用农药。这虽然对种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番茄的食品安全。
“使用熊蜂授粉,最难的是掌握农药的使用频率及浓度。熊蜂对农药敏感,即使是低毒农药,稍有不慎也会致死。”
买来熊蜂后,赵建林终日待在大棚里,仔细观察熊蜂的行为习性,慢慢摸索种植经验,并不断地优化熊蜂的投放数量、时间及管理方式,终于将熊蜂授粉技术成功地引入到自家大棚。
番茄销往京津沪
最近几年,使用熊蜂授粉技术的种植户越来越多。据了解,熊蜂每箱的采购价是360元。2024年,献县以政府补贴的形式,对每箱熊蜂补贴200元。有了政府补贴,蜂箱使用成本降了不少。
从最初的4亩地到如今的150亩地,这些年,建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为了给熊蜂提供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赵建林对自家的种植大棚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安装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通过智能卷棉机、智能施肥机、智能放风机等设备自动调节棚内温度,制造温差。与此同时,他还在棚上精心搭建防虫网等防护措施,为熊蜂的繁衍和授粉保驾护航。
“我们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实行精准控制,番茄植株的长势变好,不易患病,本身抵抗能力更强。”赵建林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通过熊蜂授粉技术培育出来的番茄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市场表现不错,供不应求。目前合作社培育出的大型果主要销往京津冀,而小型果销往重庆、上海等地,年产量超过了75万公斤。
“种植的番茄有6个品种,贵的每斤能卖到4元(批发价),便宜的每斤也在1.7元—1.8元。粗略一算,1亩地的销售额能达到两万元左右。”对于发展前景,赵建林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