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2日
第12版:12

明朝四任首辅李时回馈家乡二三事

■阿东

自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200多年间,明代任首辅(内阁中的最高官员,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共有61人,而其中有的人多次任首辅,李时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嘉靖朝先后四次任首辅,开创了明代任首辅次数最多的纪录。

李时出生于河北鄚州的一个官宦人家,自幼聪慧。他的父亲李蓕也是进士出身,曾经担任过莱州的知府。生在这样的家庭中,李时自然从小就接受正统的封建教育。

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刚刚三十岁出头的李时就高中进士。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翰林院的庶常馆中任庶常吉士,负责起草诏书。这个官职是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九月,李时第一次入阁,成为首辅。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九月到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不到10年的时间里,李时四次任首辅,最长的时间是三年多,最短的一次仅三个月。他之所以似一位“不倒翁”,能被皇帝先后四次任为首辅,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嘉靖帝信任他。

李时从政的后20年,他几乎天天伴随在嘉靖帝左右,在当时的朝野很有影响。

李时为人宽厚,无论与谁共事,都显示出一副谦逊、忍让的态度。同时,李时还是一位极具家国情怀的官员。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李时奉命回老家鄚州省亲,回到家乡的他做了几件有益于地方的事。

一是督促知县修编《任丘县志》。李时在谈及县域治理的时候,建议知县王齐编修县志,说“治天下以史为鉴,治郡县以志为鉴。郡县不可无志,犹如国家不可无史也”。在他的督促下,才有了任丘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县志。

二是鼓励知县王齐开挖镜河,并捐重资帮助施工。李时在视察城池时发现护城河河道淤塞严重,且与滱水不通,于是提议兴修水利,加固河堤。自此,形成了环城水系。后来,李时还写了《镜河记》,专门记录此事。

三是主持修建“珍谟书院”和“珍谟亭”。李时在任丘城西北角的“书院街”(现油棉厂一带)买了20亩地,建起一座书院,院内建了一座亭子。他还上书皇帝,请求为亭、院赐名,珍谟书院和珍谟亭由此得名。珍谟书院坐北朝南,气势宏伟,大门正中悬挂着嘉靖皇帝御书的“珍谟书院”匾额。

由于书院由皇帝赐名,相国兴建,开放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量学子怀着敬畏的心投身于此,潜心学习。珍谟书院也成为明清时期任丘较为著名的书院之一,为社会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

公元1538年12月,李时病逝,时年68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号文康。

2025-01-02 ■阿东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1523.html 1 明朝四任首辅李时回馈家乡二三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