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2日
第12版:12

历经300年风雨,面貌依稀可辨

黄骅镇大仁村的上马石

■张宝刚

黄骅市黄骅镇大仁村村东南,矗立着两块上马石。虽已历经300多年风雨,但仍辨认出上面的图案。

上马石由花岗岩雕琢而成,侧面望去,石呈“L”形,两步台阶状,高约80厘米,厚约50厘米。其正面和侧面均有图案,四角有云龙纹饰,图案雕刻细腻,十分清晰。正面的图案,由于年代久远,损毁较重,边款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仔细辨别,正面若狮子、猴子类兽图。两侧雕琢为鹿,鹿呈昂首状,脚踏祥云,悠然自得。从整体来看,上马石与民间其他石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从前的上马石,通常放置在大门楼或巷口的两旁,是旧时士绅骑马时登阶所用的两块石头。别看人们叫它上马石,其实它有“上马石”与“下马石”之分,也许是古人忌讳“下”字,故而民间将这两块石头统称“上马石”。它虽为脚踏之物,但质地精良,雕工巧妙,各个侧面的花草鸟兽图案活灵活现,别有一番韵味。

据老人们说,大仁村的上马石原先是放在两株大椿树下,两树下各放置了一块。农闲时节,村东头的人们总会聚集在上马石周围,听书下棋,谈笑风生。包括淘气的孩子在内,村里没有一个人敢去登踩这两块石头。在村人眼中,这是整个家族的圣物。只是年轻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两块石头这么重要?

村里世代相传,这对上马石是先祖刘景明的遗物。同治版《盐山县志》记载,刘景明,字祯符,是光禄寺典薄刘鹏的儿子。传说,刘景明自幼习武,精于骑射。他弱冠之时,为郡武庠生,研修兵法,通晓策论。

刘景明17岁得中顺天武乡试,名列前茅。受家庭的影响,他很快成为一名年轻的将才,在明末镇压反叛势力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曾得到皇帝的多次嘉奖。

明万历帝以后,明朝江山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武臣地位愈显重要。刘景明战功累累,不容磨灭,上马石应该就是当时皇帝赏赐的。清兵入关后,刘景明还乡隐居。

民国版《盐山新志》记载,迫于清政府压力,仁村刘氏在短暂的隐退之后,又慢慢地将目光投向新朝廷。除尚在幼年的两个弟弟外,刘景明堂兄弟四人于顺治六年归顺清廷。顺治皇帝为了安抚明末旧臣,让仁村刘氏世代在内务府效力。由此推断,这大概也是明代遗物上马石未遭到破坏的原因。

上马石历经三百余年的风风雨雨,而今依然屹立在村头。遥想当年,此石安置之时,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其欢庆场面是何等热烈。如今,道路拓宽了,两株老椿树也消失在滚滚车轮中,只有二石默然矗立着。

2025-01-02 ■张宝刚 历经300年风雨,面貌依稀可辨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1521.html 1 黄骅镇大仁村的上马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