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飞、扫描二维码、将“咖啡”送到指定“顾客”面前……赛场上,无人机桨叶飞速转动,在“自主”完成一系列任务后快速返航。随着机身稳稳降落,为这架无人机装上“大脑”的霍庆宇和徐建秀松了口气——他们已锁定胜局。
12月5日至8日,在山东青岛举办的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中,沧州技师学院学生霍庆宇和徐建秀一路过关斩将,荣获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飞行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向)赛项一等奖。指导教师胡建敏获“优秀教练奖”,沧州技师学院荣获“冠军选手单位”。
从无人机“小白”,到为无人机装上“大脑”,短短半年,这两名少年不仅收获了荣誉,更获得了成长的蜕变。
从零开始
前几天,在沧州技师学院的中德合作实验班,记者见到了霍庆宇和徐建秀。
18岁的霍庆宇和17岁的徐建秀学的都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对于飞行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他们是从零学起的。
半年前,霍庆宇和徐建秀经过学校选拔,跟随指导老师胡建敏学习飞行机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不同于人为操控的无人机,拥有人工智能技术的无人机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完成各种任务,如拍照、监测、传感等。霍庆宇和徐建秀需要学习的,就是为这样的无人机装上“大脑”,让它拥有“思维”。
他们先从编程学起。这对霍庆宇和徐建秀来说都是不曾接触过的领域。为此,他们只能利用课后和假期的时间,通过书本和网上的教学视频一点一点学习编程基础语法、数据处理分析和脚本编写。
从打印“hello”指令到敲出上百行代码,霍庆宇和徐建秀学了半年多。两个人没事时就敲代码、在电脑上通过模拟机练习。同学们晚上八九点回宿舍休息,他们常常一学就到了晚上十点多。
“最怕代码跑不动的时候,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最后查了半天,可能是一个字母敲错了,也可能仅仅是其中一个英文标点被不小心写成了中文全角。”回忆起曾经的“崩溃”时刻,两名少年忍不住苦笑。
此外,霍庆宇和徐建秀还要学习拆装、检测、调试无人机。为此,沧州技师学院协调各方资源,给了他们充分的支持。两人时常跟着老师到空地练习。他们将无人机拆了装,装了拆,模拟投递、避障等各种场景,让无人机完成相应任务。
零的突破
经过半年多的练习,10月底,霍庆宇和徐建秀以省赛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参加国赛的资格。两人更是铆足了劲儿,没日没夜训练。
“两个孩子都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赛。备赛最关键的时候,他们有时一天只睡两个小时,其余所有时间都在敲代码、调试各项参数,模拟应对比赛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胡建敏说。
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飞行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向)赛项包括飞行器智能部件安装调试、任务目标信息处理与调试、飞行器智能功能集成与联调、飞行器系统整体联调与测试、飞行器实景智能化作业和职业素养与安全规范评价6个任务。比赛由两人一组共同完成,包括理论部分和实操部分,最终根据两部分的成绩总和进行排名。
理论比赛中,霍庆宇和徐建秀的平均分领先于同组64名选手。实操环节,他们需要让无人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霍庆宇和徐建秀相互配合,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们编写了数百行代码。随后,他们又对无人机进行调试,调试雷达、摄像头、机械爪、传感器等部件。
随后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两人反复调试着手中的六旋翼无人机(左图)。有了代码的“输入”,这架冰冷的飞行器仿佛拥有了大脑,无需人为控制,就可以自主完成各种任务。就在这一阶段,许多选手的无人机遇到了各种问题,好在霍庆宇和徐建秀的无人机不在其中,顺利获得了去往外场执行任务的资格。
起飞、航线飞行、扫描二维码识别出代表咖啡的小盒子、下降飞行高度、抓取、上升飞行高度、扫描“人脸”采集信息、投递“咖啡”……接到指令后,无人机开始自主飞行。霍庆宇和徐建秀紧张地等在一旁。此时,无人机的一切动作全部由“大脑”支配。
霍庆宇和徐建秀的无人机近乎完美地完成了任务。
结合此前的理论比赛得分,最终,他们的总分在同组选手中排名第一。
实习邀请
如今,获奖的激动心情早已平复,两名少年正全力以赴准备不久之后的学业考核。
就在赛后不久,北京一家央企向霍庆宇和徐建秀抛出橄榄枝,邀请他们一年后到北京实习。
“学院一直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学、赛训结合’,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契合行业所需,实现全面发展。”沧州技师学院教务处主任刘哲表示,未来,学院将继续深耕人工智能领域,为人工智能产业输送技能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