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儒靖
连续17年举办“沧州好人”选树活动;拥有118万余名实名志愿者及6700多个团队;全市5659个行政村和337个社区均制定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倡导“零彩礼”“低彩礼”婚礼;建设农村“孝老食堂”;连续6年举办公益海葬活动……
近年来,沧州全面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以文明新风培育为核心,推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举措。目前,移风易俗在沧州已蔚然成风,遍地开花。
“学好人、做好人”
成为风尚
12月20日,在运河区丽景社区,75岁的“沧州好人”郭雪迎带领一群孩子热火朝天地练习武术。郭雪迎自1996年起便义务授艺,至今已有28年,得到了社区和居民的支持。很多居民送孩子来学习武术,强身健体、磨炼意志。
据悉,丽景社区以志愿服务和文明养成为工作载体,先后培育了16支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中,除了郭雪迎,还有创作了千余首童谣的“红色宣讲员”“中国好人”武春章、组织心理咨询师团队助力孩子健康成长的张来福等。他们在社区义务服务,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
丽景社区的文明实践活动是沧州市凝聚、传递正能量,持续打造“好人之城”的生动缩影。
沧州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自2007年起连续17年开展“沧州好人”典型宣传选树活动,着力建设“好人之城”。截至目前,全市共计1700余人获评“沧州好人”,还有近500人荣登“河北好人榜”“中国好人榜”。为加强“好人”精神宣传,沧州还建设了一批主题公园、主题社区等道德教育基地,让“好人”为城市代言。
如今,“学好人、做好人”已成为沧州干部群众自觉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追求。“我是沧州好人,要为沧州添彩”蔚然成风,“好人之城”成为沧州的精神财富和靓丽名片。
“志愿红”
扮靓城市
在新华区交通大街附近的志愿沧州爱心服务站,每天清晨,志愿者们都会为环卫工人和困难残障人士准备热腾腾的免费早餐。这家被老百姓亲切称为“爱心粥屋”的服务站,自2021年运营以来,已吸引了9000余人次志愿者参与,成为沧州的一张温情名片。
沧州将志愿服务作为推动移风易俗的有效载体,通过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倡导文明节俭,摒弃不良习俗。如今,在狮城大地上,“志愿红”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交通路口,志愿者们善意提醒行人,维护交通秩序;在爱心服务站,志愿者们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在孤寡老人家中,志愿者们帮着包饺子、理发,提供贴心服务……截至目前,沧州已有118万余名实名志愿者、6700多个志愿服务团队。他们通过近2万个志愿服务项目,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传播正能量。
为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沧州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村庄开展常态化入户走访,宣传普及红白事简办、孝老敬亲、厚养薄葬等移风易俗相关知识。同时,指导各地积极开展文艺汇演、主题宣讲、故事会、爱心饺子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沧州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营造了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也促进了农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乡风文明的提升。
《村规民约》
减攀比、增人情
在东光县连镇镇小邢村,近年来,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等举措,村民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小邢村一直提倡“红白事上不浪费”。早在2011年,村里就制定了《村规民约》,对红白事操办统一标准,并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的推行,有效遏制了婚丧嫁娶中的奢侈浪费现象。
村里成立的红白理事会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红事还是白事,都由理事会统一组织安排,包括接送、典礼、就餐等环节,既省心又省钱。特别是办白事,村里提倡厚养薄葬,实行火化,并建有祠堂,内设吊唁厅、骨灰堂,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消除了火灾隐患。
28岁的邢增军是村里的年轻人,也是红白理事会的骨干力量。他去年结婚时,喜宴每桌餐标不超过300元,婚礼只邀请了小乐队,全算下来花费不到1万元。他说:“这样特别好,大家都不在花钱的事情上攀比了,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
61岁的邢荣升为村民操办红白事已有20多年,他见证了村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风气变化。他说:“现在提倡移风易俗,红白事讲排场、比阔气的现象少了,人情味却更浓了。”
小邢村作为《村规民约》实践的一个亮点,其成功经验已广泛辐射。据统计,目前沧州5659个行政村和337个社区全部制定了《村规民约》与《居民公约》,共同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零彩礼”婚礼
为爱情减负
12月6日,河间市沙河桥镇西旧馆村的王田震与东旧馆村的刘云可在婚俗改革大礼堂举办“零彩礼”婚礼。两人经介绍相识相爱,因王田震家庭条件一般,女方决定不要彩礼。他们希望更多人参与“零彩礼”“低彩礼”行动。
自2017年11月河间市第一对“零彩礼”新人结婚以来,该市便开始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倡导婚恋新风。
今年5月20日,河间市举办了第六届“低彩礼”集体婚礼,23对新人分别在瀛海公园广场、兴村镇大庄村悦和厅、沙河桥镇西旧馆村婚俗改革大礼堂步入婚姻殿堂。这一活动已经成为河间市推动婚俗改革、倡导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至今,已有124对新人参加“低彩礼”集体婚礼。
河间市通过政策引导、全民参与等措施,逐步形成了崇尚婚恋新风的良好氛围。2021年,河间市被民政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并加大了婚俗改革的力度。该市制定了实施意见、红白理事会章程等文件,规范了婚嫁事宜的操办流程,各乡镇、村(社区)也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将婚俗改革纳入其中。
如今,河间“零彩礼”婚礼已成沧州的典范。沧州越来越多的新人选择“零彩礼”“低彩礼”婚礼,既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又彰显了健康、文明的婚恋价值观。
“孝老食堂”
助力农村养老
在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孝老食堂”已成为老人们的温馨家园。每天中午,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享用着免费且丰富多样的午餐。该食堂由村民们共同出资出力建设,并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等方式实现持续运营。
青县总人口42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0.65%。针对农村困难、独居留守老年人生活质量不高的现状,青县坚持“党建引领、村办民助”等原则,大力建设农村“孝老食堂”。同时,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制定梯度收费标准,并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确保食堂可持续运行。
为保证“孝老食堂”的质量和安全,青县民政部门协同相关部门开展监督工作,并制定星级评定标准,对食堂进行分类奖补。此外,青县还为每家食堂购买意外责任险,有效化解运行风险。截至目前,青县已投入运行“孝老食堂”200余家,惠及超过1万名老年人。
青县的这一创新做法不仅为当地老年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沧州各地纷纷效仿青县,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建设农村“孝老食堂”,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公益海葬活动得到
越来越多家庭认可
今年3月,沧州市第6期免费骨灰撒海活动在黄骅港海域顺利举行,104位逝者的骨灰在亲人的护送下回归大海,以碧波为家。
当天清晨,逝者亲属们齐聚沧州殡仪馆悼念厅外广场,参加庄重的骨灰撒海送别仪式。简短仪式后,亲属们乘车前往黄骅港港口码头。上午9点半,12艘海葬船启航,向渤海湾深处驶去。轮船到达预定海域后,亲属们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将亲人的骨灰伴着鲜花花瓣撒入大海,与已故亲人作最后道别。
此次活动中,市民陈娜送别自己的姥姥、姥爷和舅舅。她表示,今后看见大海就像遇到了亲人。54岁的蒋文彬送母亲最后一程。他称母亲生前希望将骨灰撒入长江,但因路途遥远未能实现。得知沧州可海葬后,家人一致同意并报了名。
截至目前,沧州市已组织举办了6期公益海葬活动,共有近300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海葬作为节地生态安葬的方式之一,被沧州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