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第04版:04

“爱心小家”

沧州市区有一个“爱心小家”,一年多时间,免费为103个异地大病家庭提供食宿、心理支持等服务——

志愿者为大病患者及家属送饺子

本报记者 李小贤 摄影报道

12月21日,冬至。当天吃饺子是我国北方的传统习俗。在爱心小家内,一些志愿者正忙着包饺子。

志愿者包的这些饺子,被送给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化疗科住院的10个家庭,为他们送去冬日的一份温暖。

“爱心小家”

这个充满着温暖的爱心小家,位于运河区新儒苑小区的一栋居民楼里。

下午1点多,十几名志愿者陆陆续续地赶到了爱心小家。“我上午就去买了食材,下午大家一起包饺子。”56岁的刘月敏告诉记者。

志愿者分工明确,包出一盖帘又一盖帘的饺子,并熬煮了南瓜粥。

下午5点钟,饺子出锅了。他们将饺子打包,并在每盒饺子上放了一张祝福卡片。

志愿者带着这些饺子、南瓜粥赶到了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送给了在放化疗科住院的10个家庭。

爱心小家是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给大病家庭一个家”项目落地沧州的地方,主要为异地就医的大病患者家庭免费提供食宿、就诊咨询、大病救助及心理支持等志愿服务,减轻他们从外地到陌生城市看病的负担。

杨文峰是沧州爱心小家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是沧州杨文峰心理工作室负责人、国际注册高级心理危机干预师、北京开放大学培训中心特聘心理教育教授。

刘月敏一直跟着杨文峰学习心理知识。去年,刚刚退休的她,在杨文峰的推荐下,成为爱心小家的“管家”。

从找房子到房间布置,从筹措爱心物资到采买厨房用品,刘月敏和杨文峰、曾容等人付出了很多心血。

“爱心小家的地点要紧邻医院,方便大病患者家属前来住宿、做饭。”刘月敏说,为了找到合适的地点,他们足足找了3个月。

找房子的事情尘埃落定后,大家开始布置这个小家。“被子、床单等物品都是大家捐来的,厨房里的微波炉是基金会提供的,厨房的一些调料、用品也是大家捐赠的。”刘月敏说,在大家的爱心汇聚下,这个爱心小家越来越完善。

去年10月,爱心小家正式成立。从那时起,爱心小家开始接收从北京转来沧州做放疗、化疗的异地大病困难家庭,和转到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安宁疗护的患者家庭。

打开心结

“目前,全国有40多个爱心小家。沧州爱心小家更具特色的一点就是能够为大病患者家庭提供心理支持。”杨文峰说。

爱心小家志愿团队里有多名心理危机干预师,这也为做好心理支持奠定了基础。

杨文峰指着爱心小家墙壁上的一张照片告诉记者,这是王源(化名),也是第一位入住沧州爱心小家的患者。

王源是河南人,患有白血病。去年,王源的病复发了,住进北京一家医院。

当时,王源情绪崩溃,拒绝与人交流。他的家人求助了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

基金会工作人员联系上杨文峰后,请他去和王源沟通。

“王源对外界很排斥,我和同是心理危机干预师的曾容一连去了3次,终于打开了他的心结。”杨文峰说,当在北京完成了治疗后,准备出院的王源想找一个地方过渡,然后再回老家。

杨文峰便邀请王源一家来到了沧州的爱心小家。

刘月敏接待了王源一家。刘月敏说:“第一次见到王源时,他的身体很虚弱,走不了几步就累了。他还不愿意摘帽子,不想让人看到他的光头。”

从王源一家入住之后,杨文峰为王源制订了详细的康复计划。每天,杨文峰团队的老师通过绘画、音乐疗法等对王源进行心理疏导。

“王源一共在小家住了9天,当时他的头发长了出来,也敢摘下帽子了,脸上还有了笑模样。”杨文峰说,爱心小家成立一周年的时候,王源还特意给爱心小家发来了视频。视频中,王源恢复得很不错。

在王源入住爱心小家期间,爱心小家里也迎来了第二个大病患者家庭——山西的郭盛(化名)一家。

郭盛的父亲患有鼻咽癌,母亲是一位听障人士,也是一名癌症患者,郭盛患有缄默症。

“郭盛到医院检查过,言语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但就是说不出话来,这和心理有很大的关系。”杨文峰说。

杨文峰除了帮助郭盛进行心理疏导,为他制订发音练习计划,还为他的父母做心理支持。

从简单地说“再见”等词汇,到拥抱、对话等练习,杨文峰、曾容、刘月敏等人指导着郭盛慢慢练。

刘月敏说,他们还带着郭盛完成了“100个陌生人拥抱计划”。他们带着郭盛走上街头,见到路人后,郭盛就会念出牌子上的话说明自己的情况。很多路人会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郭盛的父母直说,“沧州人真好”。

因为一起在爱心小家居住,王源和郭盛也成了朋友,王源和郭盛一起阅读,做手工。

有了这些温暖,郭盛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转。在杨文峰的帮助下,他还找到了一份工作,接触更多的人,生活回归正常。

“娘家”

“爱心小家就是你的‘娘家’,我走了之后,他们就是你的亲人。”这是丈夫生前对杜梅(化名)说的话。

杜梅家在新疆,患有肝癌的丈夫在杨文峰等人的帮助下,从北京的一家医院转到了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宁疗护病房。

杜梅则住进了爱心小家。杨文峰等人也成了他们一家人在这个陌生城市里的“亲人”。

“我和曾容等多名老师一天要去两趟医院,为杜梅的丈夫做心理疏导。平时,还有其他志愿者为他们做饭,并安排了护工24小时免费陪护。”杨文峰说。

在杨文峰看来,临终关怀的心理干预护理模式,可以从心理、生理、社会等多个层面,为患者给予细致入微的关怀与护理,让患者平静祥和有尊严地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

杨文峰的儿子杨福智是一位初级心理危机干预师,他经常陪伴在杜梅丈夫身边,也是他陪着杜梅丈夫度过了最后一个晚上。

杜梅非常感谢杨文峰团队让丈夫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获得了尊严与安宁。

杜梅把沧州的爱心小家当成了“娘家”。爱心小家成立一周年的时候,杜梅又回到了爱心小家,再次见到这里的“家人”,心里暖暖的。

爱心小家为一些大病患者家庭带来了温暖。家住泊头的刘静(化名)也是享受这份温暖中的一员。

30多岁的刘静患病多年,经常到沧州市区的一家医院进行透析治疗。

去年,爱心小家成立后,团队成员在医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刘静正好前往医院透析。她了解了爱心小家的情况,也想成为一名志愿者帮助他人。

没想到,不久后,她就先获得了爱心小家的帮助。那次,她到医院做透析时,正好赶上了下大雪,回家的路变得艰难。

她给刘月敏打去电话,问是否能入住爱心小家。刘月敏说可以,便把她接到了“家”中。

她不仅可以在那住,还能自己做饭。特别是爱心小家的心理危机干预师还逐渐打开了她患病后产生的心结,让她更好地面对生活。

从那之后,每当天气不好的时候,她就会去爱心小家,如同回到了“娘家”一般。

冬至那天,刘月敏给刘静打去电话,问问她现在的情况,也邀请她前去吃饺子。

1个“小家” 103个家庭

爱心小家成立一年多的时间,已经免费为103个异地大病家庭提供食宿、心理支持等服务。

“这些大病家庭成员可以在这睡上一觉,做营养餐。”刘月敏说。

刘月敏打开爱心小家的一个房间,里面除了一张高低床,还堆放着很多爱心人士捐来的米面油等。

“那些大病患者对食材的新鲜度、质量都要求很高。”刘月敏说,志愿者有时间也会买来新鲜的食材,为一些患者做饭。

在入住爱心小家的家庭中,不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属,普遍呈现出严重的焦虑、紧张、抑郁、困惑等心理状况。杨文峰和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就会为这些人去进行心理疏导。

“阿正(化名)从北京转到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时候,病情已经非常严重。我们跟医院对接好后,阿正直接住进了安宁疗护病房。”杨文峰说。

当时,24岁的阿正被疾病折磨得瘦骨嶙峋,加剧的疼痛让他痛苦不堪。住院当天,杨文峰和刘月敏等人始终陪伴在阿正身边。后来,他们又根据阿正的情况,为阿正展开有效的心理建设。

“杨福智和阿正有很多共同话题,我就安排杨福智多陪陪他。”杨文峰说。

19岁的杨福智住在沧州,每天他都会抽出时间去医院陪伴阿正。有一次,杨福智去看望阿正,见他熟睡,便关上门回去了。阿正醒来后问妈妈,“我的铁哥们来了吗,以后他来了一定要叫醒我”。阳光开朗的杨福智也给阿正带去了很多欢乐。

阿正的身体指标有了好转。这让大家都感到欣喜。大家为阿正一家送上捐款,缓解他们就医压力,还送上小礼物给予他们温暖。

在沧州度过了48个日夜后,阿正转回了老家进行保守治疗。10天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今年8月份,阿正的母亲又回到了沧州,在爱心小家当了3天的志愿者。“阿正妈妈在做志愿者时很用心,这不仅是她对他人的付出,更是对自我的一种疗愈。”杨文峰说。

如今,爱心小家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大家联合医院工作人员一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爱心小家致力于为异地大病家庭搭建温暖港湾,助力希望之火在他们艰难时刻持续燃烧。我们会继续将爱心小家运行下去。”杨文峰说。

2024-12-27 沧州市区有一个“爱心小家”,一年多时间,免费为103个异地大病家庭提供食宿、心理支持等服务——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50970.html 1 “爱心小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