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浙萍
据《沧州晚报》报道,近日,“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引发热议。不少年轻人通过重置账号、评论操控等方式,对抗“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的算法。
例如,有网友在平台上反复评论“机票太贵”,就让高价机票骤降2000多元。在一些外卖软件中留下“我要卸载”“再也不用了”等评价,过几天就会获得更多的外卖红包。
这种“反杀”背后透露的是年轻人对算法“算计”深深的厌憎和无奈。自己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被算法捕捉,成为用户画像的一部分,最后被各种区别对待、精准“收割”。在“算法黑箱”面前,只能通过反向操作,隐藏真实的自己,以逃过算法的“算计”。这种与平台的“斗智斗勇”,何尝不是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
越懂你越坑你。令人诟病的“大数据杀熟”不是新问题。“随机红包”优惠力度“因人而异”、新老用户被“区别对待”、浏览页面“千人千面”且“价格浮动”……随着算法越来越深地嵌入生活,“大数据杀熟”不断演变出新变种、新套路。中消协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之一是“大数据杀熟”。最近,中央网信办等4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开展专项行动,矛头直指“大数据杀熟”乱象。
从商业角度看,商家逐利可以理解,但算法滥用成“算计”,突破了商业伦理底线。“大数据杀熟”行为还存在过度获取、收集用户信息等问题,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如果不及早治理,将扰乱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
破除“大数据杀熟”,要从行业规范和监管层面发力。一些商家利用规则漏洞,以所谓的差异化营销为幌子,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公开算法规则,给监管和处罚带来不小的挑战。
由此,须进一步打破“算法黑箱”。只有让信息透明起来,才能规范算法。相关部门要督促企业公开信息,做好算法结果解释,确保简单、清晰、可理解,把知情权和选择权还给消费者。
还要进一步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处罚标准,以更大的查处力度帮助消费者畅通维权渠道,降低维权成本。同时,引导企业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算法世界,惠及消费者,造福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