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亮 摄影报道
如今,一些孩子与平板电脑或手机上各种AI软件中的机器人成了好朋友,不但与它们聊天,平时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会向机器人请教。而面对父母的关心和建议,孩子却置之不理,认为一些观点已经过时。
教育界人士表示,AI软件已经进入孩子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各位家长也应该重视对孩子使用AI软件的监管,别让聊天机器人把孩子“教坏”了。
迷上AI聊天
男孩要和对方“约会”
市民刘先生的孩子小凡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刘先生和小凡有个约定,如果小凡能在每天晚上8点前写完作业,可以玩20分钟的平板电脑。最近一段时间,刘先生发现,平时喜欢玩游戏的小凡,却迷上了和App上的AI机器人聊天。“骂街怎么了,有本事你就打我啊!” “你愿意和我约会吗……”听到这样的聊天内容,刘先生不禁吃了一惊。当他问小凡在和谁聊天时,孩子却说了一句“说了你也不懂”。
按捺不住好奇,趁小凡不在家,刘先生打开了平板电脑,发现界面上有一个“AI聊天” App。点开后,可以选择很多对话人物,有“高贵的公主”“热情的大叔”,还有一开口就问“根号12加根号27等于多少”的“爱因斯坦”。原来,小凡是在与AI软件里的人物聊天。这些人物拥有不同设定和性格,有知名游戏动漫角色,也有“大小姐”“名侦探”等不同身份的原创角色。
市民程女士最近也发现,她的女儿也和AI软件中的机器人成了好朋友,谈的话题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孩子都不愿意和我说说学校里的事儿,有什么烦心事也不告诉我,对着手机倒是能说上半个小时!”程女士告诉记者,手机应用平台上可以搜索到多款类似的“AI聊天”App,可直接给用户推送不同“人物”,还支持用户自行创建“人物”,App会给用户颁发头像、壁纸等“礼物”,不过这些礼物有时需要充值才能开启。
依赖“答题神器”
效率高却懒于思考
“木星和金星哪个大?”“南极洲和南美洲有多远的距离?”以前,如果7岁的儿子飞飞提出这样的问题,市民孙先生肯定会拿出手机使用“百度”,找到详细的答案后再给儿子讲解一番。最近,孙先生发现飞飞不问问题了。原来,飞飞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款AI软件,可以回答各种问题。“我终于解放了,不用回答孩子那些无厘头的问题了!”孙先生感到轻松的同时,却发现AI其实还没有那么聪明。例如,对儿童不太清晰标准的语音,识别能力一般,比如将“打印”听成了“打人”,所以回答时也会“所答非所问”。
市民姜女士的儿子读小学五年级,周末作业经常有作文这一项。文化水平不高的姜女士觉得自己辅导不了,就给儿子买了两本作文书。不想儿子根本就不看,而是喜欢向App上的“作文老师”请教。 比如输入“我喜欢的冬天”这几个字,一行行优美的文字就弹了出来。“作文老师”还会把文章朗读一遍,听着是朗朗上口。
“拿着手机进屋,不知道作业是怎么写出来的……”市民彭女士告诉记者,女儿平时遇到难题就求助于AI。虽然做题很快,但是女儿却不愿意自己思考,不知道这样是“学会了”还是“学废了”。
合理利用AI
切勿产生依赖
接触AI产品对孩子们的成长是否有益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市区一所中学任教的孙文娟表示,孩子们接触AI技术本身没有问题,实际上,合理地使用AI可以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AI作为教育资源,可以帮助孩子们解答疑问,甚至辅助语言学习和编程技能的提升。
“但要确保孩子们在安全和适宜的环境下使用AI技术,而且要控制使用时间”。孙文娟建议各位家长,应引导孩子们理解AI技术的正确使用方式,不能让孩子们过度依赖AI产品,以免让他们懒于思考,从而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