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又拿起了钩针,说是上海的冬天又湿又冷,要给居住在那里的姐姐一家,每人钩一双毛线袜子。我劝母亲不要钩了,现在网上买很方便。母亲却说那都是样子货,好看不保暖。
那套银光闪闪的钩针,原本是红的,历经时间的洗礼和千万条毛线的打磨,褪去了浮夸的外表,留下了最真的本色。这套钩针的年纪快40岁了,它是父亲送母亲的定情信物,也是岁月的见证。
父母相识的时候,父亲还没有正式的工作,只是在砖厂当临时的搬运工,每天要搬运一千多块砖,才能赚来8毛钱的日薪。而且,父亲的工作并不稳定,时常没有收入。为了能尽快攒够钱,他又跑到水泥厂去兼职扛运水泥。尽管如此,父亲还是攒了3个月才凑够了钱,给母亲买了这套钩针。她用自己灵巧的双手为父亲钩织出了围巾和手套,还有一件厚实的毛衣。
从我记事起,无论冬夏,只要母亲稍有空闲,钩针就会出现在母亲的手上,像是与母亲融为了一体。
那时,母亲夜里钩编衣物时,家里的煤油灯就成了她唯一的光源。为了家人能在入冬时穿上保暖性好的新毛衣毛裤,那盏灯每天夜里都要添几次灯油。父亲下夜班回来,母亲才会稍作休息,为父亲热饭。父亲吃过饭便会搂着我入睡,母亲还要继续忙起来,一直忙到深夜才肯睡觉。
记得有一年,还没有到深秋就飘起了稀疏的雪花。为了不让我们挨冻,母亲除去吃饭就是钩编毛衣。她昼夜不停地忙碌,才一天我就穿上了合身又暖和的毛裤。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母亲钩编的衣物被机械针织的衣物所代替。商场里的衣服款式新颖,花样百出,但我一直觉得,母亲钩编的衣物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