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晚上,66岁的刘斯峨在书房搬出一个纸箱,把纸箱里的“宝贝”一一放在书桌上,认真地看起来。
这些“宝贝”是父亲用过的一些中医书籍,也是父亲留给他的唯一“遗产”。
因为年头已久,这些书已经斑驳、泛黄,纸张变脆,书角也有了缺损。
但每一本书,都被刘斯峨工工整整地放在一个透明包装袋中。
刘斯峨说,如今每次抚摸着这些书,父亲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父亲在战争年代治病救人的身影再次浮现。
他也希望这些医书能成为一种特殊的传承,书中的医术能发扬光大。
20多本发黄的医书
刘斯峨是河北圣基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上世纪50年代从沧州出生,在沧州长大,也在沧州工作、生活。
可论祖籍,刘斯峨应该是山东德州人。
刘斯峨的父亲刘化民,原名刘羽林,山东省德州市陵县(现陵城区)土桥镇刘家铺村人。
刘斯峨悉心保存的这些中医书籍,就是上世纪70年代,父亲亲手交到刘斯峨手里的。
年轻的时候,刘斯峨忙着打拼自己的事业,看这些中医书籍的时间有限。
如今的他,已经年过花甲。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的原因,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刘斯峨总会拿出这些中医书籍,静静地翻阅。
在一页页泛黄的书页中,往事会一幕幕浮现。
刘斯峨手里的这些中医书籍,历史已经超过百年,能保存到现在,实属不易。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动荡的岁月,刘羽林把他保存的很多老物件都烧毁了,最后只留下这20多本他视若珍宝的中医书籍。
刘斯峨说,这20多本中医书籍,有的是父亲读过的,也有一大部分是父亲在自己行医过程中总结并记录下来的。
“当年为了保存这些中医书籍,父亲可谓用尽了心思。”刘斯峨说,他记得有一天半夜里,父亲在墙上扒了个大洞,把这些中医书籍用牛皮纸包上。“包装时,书里还撒了很多防虫粉。”刘斯峨说,父亲把包好的书放到墙洞里后,再用麦秸和成泥,用泥把外墙糊上。
隔两三年,他的父亲会把这些书扒出来看看,看几天,再放回去。
也因为这样,最终,这些书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父亲临终前,把这些中医书籍交给了刘斯峨,告诉他家里是中医世家,很多书是祖辈留下来的传家宝。
也是从那时起,年少的刘斯峨才明白这些中医书籍的意义。
治病救人
为了了解这些中医书籍的历史,也为了了解父亲与这些中医书籍的故事,刘斯峨曾多次回到山东德州的老家,听健在的长辈讲述往事——
刘斯峨的父亲刘羽林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家里就开着中医馆。
刘羽林的儿时,是在中医馆里度过的,他童年的乐事是用脚踩着药捻子研磨中药。
当时的刘家,在当地算是富庶人家。
作为第五代中医传承人,刘羽林到20岁时就已经能独立行医看病,并执掌“御林堂”中医馆。
凭着出色的医术和经商头脑,加上善交际、乐助人的性格,刘羽林深受周围人的尊重和爱戴。每年的三个节日(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刘羽林都会为人们义诊治病。
对于经济有困难的人,他都是免费把药送给人家治病,这在当时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名当地知名人士的母亲,多年久病卧床行动不了。老人的家属慕名找到刘羽林。刘羽林每隔两天就会上门给老人进行治疗。
通过刘羽林的中药和针灸治疗,没过多长时间,这位老人就能起床走动了。
因为医术高明、乐于助人,当时许多人都开始找他看病。
刘斯峨说,父亲当时给很多八路军战士治过病。有些战士受伤后,他会连夜配好中药,熬制好膏药,派人第一时间送过去。
“父亲说,他也给当时的很多知名人士治过病。”刘斯峨说,因为父亲善于交际、医术高明,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他也得知了很多信息。
虽然只是一名中医,但他也结识了进步人士,接受了革命思想。
“御林堂”中医馆逐渐成为一个秘密联络站,刘羽林也开始为当时的八路军传送情报。
“大哥牺牲了”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47年左右。
1947年,刘斯峨家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父亲刘羽林在山东德州的“御林堂”中医馆停业了;二是刘斯峨的大哥在战争中牺牲了。
刘斯峨的大哥名叫刘斯英,1924年出生在山东德州。
作为第六代中医传承人,刘斯英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医术。
到十五六岁时,他已经能跟着父亲给人看病。
原本,刘羽林准备把刘斯英作为中医传承人一直培养下去。
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最残酷的岁月。当年,刘斯英刚满16岁。
刘羽林把儿子刘斯英叫到面前,跟他说,“日本人已经打到了家门口,咱不能光睁眼看着。”
就这样,16岁的刘斯英成了一名八路军战士,上了战场。
临走前,父亲给他改名“刘志国”,说志愿为国家奉献一切。
因为从小跟着父亲学中医,刘斯英这一特长在当兵之后很快有了大用场。
刘斯峨说,大哥当兵后,很快当上了卫生员。他利用跟父亲所学的中医知识和包扎知识,为战友们治病、包扎。
“大哥的医术,当时在部队中,也得到了很多战友和领导的认可。”刘斯峨说。
1947年8月,刘斯英随部队在山东作战,战斗中有战友受伤。刘斯英在给战友进行包扎的过程中,不幸中弹,光荣牺牲。
牺牲的那一年,刘斯英只有23岁。
如今,刘斯英牺牲后的烈士证也和那些中医书籍一样,被刘斯峨像宝贝一样珍藏起来。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会拿出来看看。
最宝贵的“遗产”
“每每看到这些,就好像有个声音在提醒我,祖辈留下来的中医学不能忘,爱国爱家的思想要坚守。”刘斯峨说,这也是这么多年来,他为什么把这些中医书籍保存这么完好的原因。
当年,刘羽林的“御林堂”中医馆关闭后,他把妻子(刘斯峨母亲)安顿到泊头市的娘家,自己沿着大运河从沧州到天津这一带开办了几家商号,取名“圣基商号”。
十几年前,刘斯峨专门跑到天津,拜访时年88岁的原华北局城工部交通员赵岩老先生。
在老人的口中,刘斯峨了解到父亲曾在1948年暗中保护赵岩。
“老人告诉我,当年他以为他和我父亲是在沧县火车站才见面,但实际上,我父亲从他出天津时,就开始暗中保护他了。”刘斯峨说,两位老人在当时的沧县火车站招待所共谈理想、谈中国的未来,一直谈到天亮。
刘斯峨说,虽然“御林堂”中医馆没有了,父亲开始经营商号,但父亲一直没有忘记治病救人的事儿。
上世纪60年代,人们的生活都比较困难,卫生条件也差,很多孩子得了肠胃病及其他病,甚至出现了死亡的情况。
“当时父亲生活在泊头,他就用针灸救了好多孩子的命。”刘斯峨说,父亲还根据自己掌握的中医学知识,配制了药粉和药膏,给生病的人们使用。
“有了父亲的药,很多生病的人很快就好起来了。”虽然父亲已经去世多年,可说起这些,刘斯峨仍旧满脸的自豪。
刘斯峨一直有个遗憾,就是没能去当兵,也没有将少年时期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中医学知识传承下去。
前些年,他在沧州东部建了一个国防教育基地,让孩子们免费参观。
很多人不理解,问他为什么要花大价钱买来飞机、大炮建这么一个免费的国防教育基地。
刘斯峨自己明白,这是一种情怀。
“能让下一代的孩子们通过参观了解新中国来之不易、燃起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这就是国防教育基地的意义。”刘斯峨说,这也是他对父亲和大哥遗志的一种传承。
如今,刘斯峨经常会回想起,在他少年时期,父亲每到晚上一边抽着烟,一边从他那一堆旧医书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来,对着灯静静翻阅的情景。
现在,夜深人静时,他也会捧着父亲留下来的这些书,细细地阅读。
花甲之年的他,正在研究学习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的理论知识。
刘斯峨曾想过,把这些中医书籍放到国防教育基地,让孩子们了解在动荡的岁月里曾发生的故事。
他说,他还要把这些中医书籍和“御林堂”作为家族最宝贵的“遗产”,传给后辈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