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德古道南北纵贯任丘全境,是清朝五条官道之一。这条官道始自都城北京,是连接北京和山东德州的交通要道。千百年来,古道历经沧桑,与京杭大运河一样,始终在交通运输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见证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任丘京德古道遗址
《任邱县志》记载了京德古道在任丘境内的具体走向,全段长约51公里。
为保证这条重要道路畅通无阻,自元代以后,沿途便设有驿站、铺舍多处,专供朝廷传递公文和往来官员途中换乘坐骑或住宿。清代,任丘境内共设有鄚城驿和新中驿两座驿站及枣林庄、黄垒、石门桥等8所铺舍,共派驻铺兵,专门负责道路维修与管理,查办损坏道路的行为。
皇帝出巡前,地方官吏都要认真整修桥梁,设置渡口,平整路面,还要净水泼街,黄沙垫道,以供车马、御辇顺利通过。
这条古道在汉代的踪迹至今仍有留存。2013年,考古工作队在任丘市北辛庄乡香城铺村发掘出了自东汉至明清的“古京德御道”遗迹,其中的马蹄印、车辙印依然清晰可见。
任丘域内京大公路的前身就是京德古道。数百年来,风雨沉浮,这条古道几经变迁,也促进了任丘的经济繁荣和人文昌盛。
京德古道的起源
京德古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代。据考证,其主要段落极有可能是秦朝修建的驰道的一部分。据史书记载,西汉末年,鄚县也就是鄚州一条南北向大道,北至临易(今河北雄县、容城一带),最终抵达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并延伸至广阳郡(今北京);南下则经过瀛州(今河间)、乐城(今献县)、蓚县(今河北景县)、鬲县(今山东德州市),最终到达济南的国力城(今山东济南历城区)。这条道路基本上就是后来“京德古御道”线路的雏形。
京德古道是在远古人行小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汉唐时期部分路段已比较宽阔,至金代则已全线连通。明代前期,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把南京作为陪都,时常往来巡视。京德古道作为南京到北京的陆路交通部分,便成了南七省北上进京的通衢。
历史上,御道是专门给皇帝用的,比驿路的规格高。任丘过去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南京到北京,御道十八弓。”弓是旧时的长度单位,约合1.66米。御道十八弓,路宽可达30米。纵观整条御道,在当时那可是超规格的,可以想象那车轮碌碌、冠盖连云的盛景。
京德古道的变迁
宋元时期,由于战事需要,这条古道沿线的许多地方都成为边境或战场。如今任丘的辛中驿就是元朝设立在任丘境内的一个驿站。
明朝初叶,修路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朝廷迁都北京以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仍设有六部衙门。两京之间官员往来、公文传递尤为繁忙,原来的京德古道成为两京往来的通衢大道,而任丘则为必经之地。
当时,明成祖朱棣经常南巡,也多走这条南北官道。任丘城西的哑叭庄行宫就是这个时期修建的。清代,康熙帝和乾隆帝多次巡幸江南。他们沿着大运河,也行经“京德古御道”。
1949年后,国家对这条道路进行了多次修复和拓宽。因路线延长至开封,这条路又称“京开路”,成为了106国道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