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艳
“两岁半时,阳阳曾有意识地发出‘爸爸、妈妈、姐姐’的音节,但不知道为什么,渐渐地,他都忘掉了,甚至会抗拒发声这件事。时至今日,我仍在等,等在不久的将来,能收获那声失而复得的‘妈妈’。”
杨秋晨曾在网上发布了这样一段文字,并配了一段几秒钟的视频。视频中的阳阳奶声奶气地喊出“妈妈”两个字。
把时间拨回到4年前,沉浸在儿女双全喜悦中的杨秋晨不会想到,儿子会得罕见病……
长相秀气的儿子患了基因病
杨秋晨家住运河区,4年前,在女儿5岁时,儿子阳阳降生到了这个世界。
阳阳四个月的时候,杨秋晨带他去医院打疫苗。
打针之前,杨秋晨遇到了在医院工作的朋友,朋友抱了抱孩子,略带疑惑地问:“竖抱时经常这样往后挺么?”
杨秋晨回忆了一下,的确是这样,竖抱的时候一只手要很使劲儿地搂住孩子。
朋友嘱咐她带去给医生看一下。简单查体之后,阳阳被诊断为四肢肌张力高,发育迟缓。
医生问了杨秋晨一句话:“你觉得这个孩子长得像谁?”
她愣了一下,迟疑了几秒答道:“像爸爸吧!”
抽血化验、核磁共振、脑电图、心脏彩超……杨秋晨和丈夫带着阳阳做了一系列检查。
结果都没啥大问题,除了乳酸有点高,又做了遗传代谢病的筛查,一周左右结果出来了,还是正常。
那一句“长得像谁”,隐隐让杨秋晨觉得心中不安。上网搜了搜,果然有人被问过同样的问题。医生是怀疑孩子有特殊面容,也就是存在基因病的可能。
看到这个答案,杨秋晨突然慌了神。之前做各种检查的时候,丈夫宽慰她说:“别担心了,有病咱就治,哪有治不了的病。”可他也没想到,基因病就真的是“治不了的病”。
再次复诊时,医生建议杨秋晨带阳阳做个基因检测,也仅剩下这一项可查了。
犹豫再三,杨秋晨和丈夫还是决定带阳阳去趟北京。
北京的医生看了所有的检查结果,又看了看阳阳的面相,也怀疑孩子面容特殊:肤色白,上唇薄,人中长,睫毛长,鼻翼宽。
这些在杨秋晨看来“长得秀气”的特征,瞬间变成了有可能证明阳阳生病的证据。
基因检测结果要一个多月才出来,夫妻俩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了沧州。
2020年腊月的一天,基因检测报告终于出来了。
“CTNNB1基因突变,伴有痉挛型双瘫和视觉缺陷的神经发育障碍……”
各种陌生的字眼袭来,一瞬间,杨秋晨不知道怎么表达当时的情绪,虽然猜到过结果,可当真正面对时,她还是慌了。
“福气CTNNB1”
报告出来以后杨秋晨和丈夫再一次去了北京。
基因疾病的种类繁多,医生也仅仅对患病概率相对较高的病种有所了解,而CTNNB1基因突变的患病率为五万分之一。
这样较为罕见的基因突变,权威的医生也是需要靠文献来补充信息,所以没有人可以告诉杨秋晨,阳阳的未来会是怎样。只记得有位康复科的医生跟她说过一句话:“得先帮孩子达到生活自理,再考虑社会适应能力。”
刚得知儿子病情的时候,杨秋晨会一个人在半夜崩溃大哭。
一个星期后,她再也没有哭过。“大夫说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大夫说康复,那好,我就每天给他去做康复。”也许是为母则刚,杨秋晨收拾好情绪决定和儿子一起“抗罕”。
杨秋晨开始满网络搜索有关CTNNB1的信息,可得到的知识少之又少。
她只知道,CTNNB1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由染色体中断引起。
无意间,她发现百度贴吧有过一条关于寻找CTNNB1病友的帖子。她在留言板找到了楼主微信,加入到了这个罕见病病友群。
这个微信群叫“福气CTNNB1”,也许“福气”二字是患儿家属对孩子最真挚的祝福。
当时,群里最大的小朋友6岁,当看到这个小朋友经过康复后走路的视频,杨秋晨第一次对未来燃起了希望。
群里有各种“大神”,大家将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相关信息分享出来。
也是在这个群里,杨秋晨知道了山东一家医院康复科比较好。
于是,她带着阳阳来到了山东,踏上了漫漫康复路。
让“罕见”被看见
两年康复治疗下来,阳阳从一只手撑坐都不会的小宝宝,渐渐学会了:独坐——绑夹板站——独站——扶腰走——交替扶腿走——牵手走——独走两三步。
阳阳的认知也随着大运动的提高一点点改善,不太标准的“爸爸”“妈妈”“姐姐”的发声,能听懂并照做简单指令:亲亲妈妈——拍拍手——你好(握手)——耶(击掌)——逗逗飞——打哇哇——摸耳朵……尽管阳阳还不会爬,也走不稳,进步的速度也时快时慢,但总能在不经意间带给杨秋晨惊喜。
看到孩子在一天天进步,杨秋晨的心态逐渐平和下来,日子也就不再那么难挨了。
“陪阳阳康复的时间,就好像在开盲盒,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给我何种惊喜。”杨秋晨眼中闪烁着母性的光辉,“两岁迈出第一步,两岁半叫了第一声妈妈。当时我特别激动,第一时间告诉家人,并在群里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悦”。
康复期间,杨秋晨一直在群里分享着阳阳的进步,她希望自己的分享能带给其他家长希望,就像她刚进群时,也曾在大一点的患儿身上汲取力量一样。
蹲在群里一年,杨秋晨看懂了基因报告,了解了不同的变异类型,基因突变位置的影响,还参与了国外一位作为研究员的病友妈妈发起的远程视频问卷调查,国外针对CTNNB1的药物研究正在进行中,明年或后年有望到达临床阶段。
这一消息让群友们沸腾了:如果真能研究出相应药物,孩子们就有希望了。
根据《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定义,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10000、患病率小于1/10000、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被划入罕见病。
CTNNB1基因突变发病率为五万分之一,但却没有被纳入罕见病名录。
“可能是因为这种病被发现得晚,且患病人数少,很多患儿还被误诊为脑瘫。”杨秋晨说。
因此,当群里一位家长提议大家行动起来,让CTNNB1基因突变也能被列入罕见病名录时,杨秋晨和患儿家属们举双手赞同。
让“罕见”被看见成了这些家长们共同的心愿。
“福建的早早妈妈联系上上海新华医院的一位医学博士,经过长达半年的调查,这位博士在权威期刊发表了一篇关于CTNNB1的论文。”杨秋晨说,这也为后续CTNNB1基因突变申报罕见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我接纳
杨秋晨在抖音上开了一个账号,发布阳阳的日常生活视频,记录一家人的“抗罕之旅”,希望自己的努力能为“罕见”被看见尽一份力。
“虽然阳阳是个生病的娃娃,但是一点点把他带大,是我莫大的骄傲。”
“他是我人生中不完美甚至有缺陷的伟大作品。”
“相信只要有爱在,未来的日子一定会比昨天更好。”
……
杨秋晨在短视频中展现着阳阳的进步,阳阳的笑脸,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也记录下自己难以言说的点滴心情。
“其实,最初,我是怕孩子被关注到的,我想把他藏起来。但后来,我想通了。自我接纳很重要。只有接受了这个孩子,然后才能勇敢地走出来,才能更好地去照顾他。未来什么样谁都无法预测,充满希望就好了。”杨秋晨做到了自我接纳,也在用自己的经历去劝说同病相怜的病友妈妈。
一位刚刚进群的病友妈妈嘴上说着接受了,但她入群后,还一直不停地询问和追溯各种孕期的细节,寻找可能错过发现孩子患病的病因。杨秋晨知道,她还在为自己压抑的情绪寻找出口。
杨秋晨将之前康复医院的一段采访发给了这位妈妈,想要让她看到一些希望。“其实说再多安慰和解释的话语,她现阶段也是听不进去的,还是需要时间来沉淀。或许过个一两年,她看到孩子在一天天进步,心态逐渐平和下来,也就彻底学会了自我接纳。”
在杨秋晨记录的视频中,阳阳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就像网友们的评价“你真的将这个特殊的小天使照顾得很好”“你足够善良,所以孩子来投奔你们”……
杨秋晨觉得,阳阳成长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珍惜,“他既然选择了这个家庭,就是相信我和他爸爸能够把他带好”。
“天空很大,谁都能容得下。哪有什么前世今生,命中注定我爱你就够了。”一首看似普通的小诗,却表达了杨秋晨对孩子最无私、最纯粹、最宽广的爱。
世界上有哪位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哪怕他有缺陷,哪怕他并不完美,但他的到来,依然是命运给予妈妈的礼物。是孩子改变了她的心境,教会了她如何去爱,去接纳,去承担,去勇敢地向前看。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杨秋晨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