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民孙女士迷上了观看社交平台中博主们拍摄的自律短视频。屏幕里,一名妆容精致的博主正在书桌前埋头记笔记。整条视频配上了时刻表。根据时间显示,这名博主整整学习了9个小时。吃午饭的间隙,这名博主见缝插针地为自己制作了一份减脂蔬菜沙拉,配以文案“简单健康”。
“同样是生活,为什么人家那么自律,而自己总是做不到?”孙女士一边刷视频,一边发出这样的感叹,陷入了自责的情绪中。
被自律短视频刷屏
变得自责又焦虑
“6点起床,高效学习记录……”
“2025年顶级自律清单……”
“凌晨5点钟,早起高能量的一天”
……
社交平台里,博主们用精致优雅、配色温馨的镜头描绘着自己的一天(右图)。通常这类视频的开头是关掉凌晨5点钟的闹钟,拉开窗帘,伸个懒腰,早餐一定有一杯咖啡,再做一些基础的拉伸动作,随后便进入了学习时间,或备考或读书,视频的最后大多以博主光鲜亮丽的照片作为结束。视频下方一般会出现诸如“好棒”“一起加油吧”之类的评论。
孙女士在欣赏视频之余,也在视频中感受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大家都在努力,感觉自己掉队了。”她尝试为自己制订了自律的减脂计划,坚持了3天便偃旗息鼓。一番挣扎后,孙女士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节奏里,但比以往多了一些挫败感。
26岁的市民邵女士也没能在自律视频中汲取多少能量,反而产生了自责、愧疚的负面情绪。“感觉自己效率太低了吧。”对比屏幕中的博主,邵女士开始质疑自己。
视频的背后
是真自律还是摆拍
当自律短视频不断刷屏,有些人开始质疑起自己的能力,而一部分观众则是质疑起自律短视频的真实性。
“相似度太高了,健身,学习,做减脂餐,内容就像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经常被社交平台推荐的短视频刷屏的市民张女士说。最一开始,张女士也被视频所激励,后来越看越不对劲儿。不仅视频内容同质化严重,摆拍的痕迹也太明显,比如不同的机位拍摄同一个动作,放大的笔记内容就是重复的文字等等。
“一年读200本书,真的不是囫囵吞枣吗?很可能是博主为了卖货而进行的一场表演,真的有点看烦了。”市民王女士发现,有一些自律视频标题过于夸张,而视频中出现的咖啡杯、榨汁机、书架等等,都是商品的植入广告,在视频下方甚至有商品购买链接。
记者在查询资料时发现,已经有部分业内人士披露出“表演式自律”的真相,比如,看似励志的起床时间实际上是调整了手机内部的时间系统,哪怕是一个简单的下床拉窗帘的镜头,也是博主拍摄几十遍的结果。在这样的拍摄流程下,真正自律生活的时间已经被压缩得少之又少。
有的市民则认为,不论视频的真与假,自律短视频其实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模板”,给人以动力,从这方面来说,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心理咨询师:
用“小步子”对抗焦虑
“自律短视频之所以能吸引很多粉丝,是因为那是大部分人十分向往却难以做到的生活状态。”面对一部分人陷入的“自律”困境,心理咨询师孙云秀说出自己的看法,“先不去质疑视频的真实性,为什么我们看到别人的自律生活会焦虑?其实这背后隐藏着‘渴望自己变好’的急切心态,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改变自己,也要讲求方式方法,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来,不能想着一口气吃成个胖子。”
“适度的焦虑可以催人进步。”孙云秀表示,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小步子原则”,意思是将学习目标分解为具有逻辑联系的许多“小步子”,通过完成一系列的“小步子”最终实现目标。
“出现焦虑情绪时,可以先梳理自己当下能做到的事情有哪些。比方博主是凌晨5点钟起床学习,但你习惯晚上12点睡觉,那就不一定按照博主的自律方式来,你可以8点钟开始学习,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给自己设立一个踮一踮脚就能触摸到的小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此一来,我们就会逐步积累起完成目标的踏实感,这也是对抗焦虑的一剂‘良药’。”孙云秀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