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预约犯难、被二维码绕晕、沉迷于算法推送……随着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老人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面临操作困难,犹如陷入“数字迷宫”。
(据11月29日《沧州晚报》14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众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多公共服务都搬到了网上。在给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这也给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状况导致老年人与当下社会之间形成了“数字鸿沟”。
老年人去银行办理业务时,需要用手机下载复杂的程序才能操作完成,这让他们无从下手;上网时,手机总是蹦出各种界面,让老年人不知所措;就医时,老年人对智能化自助服务系统不了解,造成时间耽搁……类似情况不胜烦扰,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造成老年人与当下社会形成“数字鸿沟”的原因,既有老年人自身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社会公共服务尚有欠缺的因素。
当下,智能化社会和老龄化社会交织在一起,毋庸置疑的是,老年人在智能化社会不应也不能成为负担。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必须正视,加快解决。
首先是加强培训,让老年人对网络不恐惧。众所周知,老年人在对新事物认知、理解、接受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学习也存在困难。这就需要各个部门协作,通过不同渠道、采取不同方式,展开针对性的培训,帮助老年人提升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
其次是加强创新,让产品更适合老年人。不让智能变成“只能”,要通过技术创新带动方式变通,给老年人在“鸿沟”上架一座桥。
然后是加强服务,帮助老年人尽快适应。在前二者的基础上,还需要扶一把、带一下。在涉及老年人出行、消费、就医等方面,多留一条路、多开一扇门,给老年人的适应留足时间和空间。
最后,相关部门也要拿出可供选择、易于接受的过渡方案,为老年人提供兜底保障,体现应有的态度和温度。
正如文中所说的,各方应一起努力,“变负担为担当”,最终“化鸿沟为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