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深夜,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皮焊接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胡效禹正忙着焊接军舰模型。“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是静心创作的好时候。我常常干到凌晨两三点。”
第一艘军舰模型
今年46岁的胡效禹是沧州市运河区人。他痴迷于焊接军舰模型,既受祖辈技艺的影响,也有对军旅生涯的厚重情结。
胡效禹的姥爷就是靠着铁皮焊接的手艺,制作一些水桶、舀子等物品,走街串巷维持生计。在耳濡目染下,胡效禹对铁皮焊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胡效禹还喜欢船、枪等塑料拼装玩具,经常买来自己组装。他还会找来泡沫、纸板等物品动手做模型。
1995年,胡效禹参军,成为一名海军战士。
有一次,他和战友去参加活动,第一次看到了停靠在码头的军舰。“当时我就被那‘庞然大物’震撼到了。我终于看到真正的军舰了,整个人都兴奋了起来。”胡效禹说,后来,他看到战友做模型,也萌生了用铁皮做军舰模型的念头。
虽然有了近距离观察、感受军舰的机会,但他不能用尺子去测量军舰的尺寸,就靠自己的步子去丈量。
“我走一步大概多少厘米,我自己心里有数。这样我从舰头走到舰尾一共走多少步,就能计算出数据了,然后再进行等比例缩小。”胡效禹说,他还从侧面、前面、后面等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军舰,并查阅军事杂志、刊物,了解更多的知识。
胡效禹喜欢画画,能熟练地处理好实物与模型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他对军舰有了充分了解后,画出了一幅幅立体图、平面图等,然后在铁皮上剪出一个个零件的图形,进行打磨、焊接。
就这样,他运用传统的金属焊接工艺,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复制”出了第一艘军舰模型。
“那时,我的焊接技法运用得还不是很熟练,所以做得不是特别精细,但看着做好的成品,心里也可高兴了。”胡效禹说。
一个零件反复“打磨”
第一艘铁皮军舰模型制作完成给了胡效禹信心,也让他看到了铁皮焊接艺术更广阔的“天地”。在部队,他做出了一艘艘军舰模型。
退伍后的他依旧坚持用铁皮做军舰模型,技艺更加纯熟。
2015年,铁皮焊接艺术被沧州市列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胡效禹成为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铁皮焊接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铁皮焊接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将铁皮材料进行焊接拼接和塑造,创造出立体的并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品。
如今,胡效禹制作的多艘军舰摆放在沧州市非遗传习所内。如果不是胡效禹介绍,很多人不会看出那是纯手工打造的。
一张张铁皮“变身”为军舰模型并非易事。每制作一个模型,胡效禹都要查询资料、画图、剪裁,还要经过钣金、焊接、打磨、喷涂上色、组合拼装才能完成。
“我做的模型大小不一,大的有1米多长,小的仅有几厘米长。里面使用的焊接技艺有很多讲究,包括内焊、点焊、滑焊、补焊等。为了呈现出更好的效果,每次焊接都需要精准。”胡效禹说,他在制作军舰模型时,用的是内焊,从外观上看,很难看出焊接的痕迹。
一艘艘军舰模型构造非常复杂,由成百甚至上千个零件组装完成,其中最小的零件长度仅有几毫米。这些零件从一个个平面铁片“变”成立体造型,制作 过程并不容易。有时为了制作一个小小的零件,胡效禹会反复“打磨”一个星期。
胡效禹记得,他在制作一个小零件时,那个零件的棱角角度总是掌握不好。他做了一个星期,也没做出满意的成品零件。
难道要“烂尾”?胡效禹有些郁闷。“那就让子弹飞一会儿吧。”胡效禹安慰自己,并把制作这个零件的工作放下,去做其他的零件。
“等你不去刻意地想它,有可能突然就有灵感了。”胡效禹说。
有灵感后,他赶紧去做那个零件,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做出来了。
经常被划伤的手
“你看我的手,在制作军舰模型的时候经常被划伤。”胡效禹伸出双手,让记者看。
原料铁皮的锋利和焊接的高温,再加上他经常不戴手套,他的手常会受伤。
“很多人的手被铁器划伤后,要打破伤风。”胡效禹说,他一次破伤风针也没打过,因为手被铁皮划伤已成了家常便饭。
每次受伤之后,胡效禹总会“沉淀”一段时间。
伤口一愈合,他就赶紧拿起剪刀、焊枪等工具,忙碌了起来。
制作军舰模型的时候,胡效禹经常忘记了时间。他常常忙碌到凌晨两三点。多年来,胡效禹在制作军舰模型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导弹驱逐舰、猎潜艇……他共制作了大大小小百余艘军舰模型。
通过这些作品,既能看到胡效禹手艺的精进,也能感受到中国海军力量的崛起。
让胡效禹最为自豪的就是他制作的航母模型编队。
“当年,有一位朋友想高价买走它,我没舍得。”胡效禹说。航母编队模型制作起来,精细程度比他以往所有作品都要高,制作时间更长。
记者看到,航空母舰的甲板上整齐停放着数十架战斗机。这支包括航空母舰、导弹驱逐舰、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远洋综合补给舰、潜艇等军舰的船队,胡效禹已制作出其中8艘模型。胡效禹制作完了模型之后,还用纸画出了海浪,制作了展示的托盘。远远看来,宛如浩浩荡荡的舰队在海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完全制作完成。”胡效禹说。
“让更多人看”
在胡效禹看来,做这些模型最有意义的一点就是:“让更多人看。”
为此,胡效禹非常自豪自己的另一个身份:“胡老师”。
从2013年开始,胡效禹带着这些模型进校园,进社区,为群众送上一堂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
每次给孩子们讲座的时候,胡效禹会穿上一身迷彩服。他结合军舰模型,以生动的语言、敏锐的视角、丰富的史料和独到的分析,为学生们奉上一堂堂精彩的国防教育课。
胡效禹记得,他在运河区迎宾路小学给孩子们讲座的时候,在讲座的结尾,他要和孩子们一起朗诵《中国少年说》。
“当我起了一个头后,孩子们开始大声朗诵起来。”胡效禹说,当时,他被孩子们深深地感动了。
这时,他深深明白了国防教育的意义。
“老师,你的军舰模型是怎么做出来的”“军舰模型太壮观了”“听了老师的讲座,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海军战士”……听到孩子们的话,胡效禹觉得自己做的事非常有意义,“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军人的种子。”
与此同时,他还捐赠过模型作品,帮助社区创建国防教育模型展室。“每当完成一件模型,我就特别兴奋,但和讲述海军发展历程相比,我更为后者感到自豪。”胡效禹说。
胡效禹带着军舰模型参加了20多次国防教育进校园的主题活动,参与师生达3000多人。他与社区联手组建的国防教育基地参观人员累计达12000多人次。
让胡效禹更为高兴的是,他的作品走进了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也能了解到沧州的非遗文化了。”胡效禹非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