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上千年的震荡与激变,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的大量绘画精品已然化作尘烟,消散在历史深处。这位大家留给人们的,只有那幅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游春图》。
此画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且一直被认为是唐代画家抑或宋徽宗皇家画院的复制品。画上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更是为它增添了亮点。
渤海郡人展子虔
隋朝画家展子虔(约550年—625年)是渤海郡(今沧州)人。他擅长画人物、车马、楼阁、山水、历史故事等,长期活跃于洛阳、长安、扬州的画坛,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展子虔经历北齐、北周,隋朝。他在隋朝时,曾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只是这些都是一些四五品的小文官,相比他的绘画地位来说相差甚远。
有关中国美术史的书中,大多认为展子虔是渤海郡(一说是今山东阳信,一说是今山东惠民县何坊乡展家村)人,渤海郡是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置的,管辖范围以今沧州为主体,郡治所设在浮阳县(今所在旧州镇),也包括今天天津和山东的部分市县。
据专家考证,历史上渤海郡的管辖范围是变动的。北齐、北周时在沧州的南皮或东光等地,隋朝开始后在山东阳信。那时,南皮、饶安、蓨县、阜城多县称为渤海,而阳信、商河、乐陵等地并不叫做渤海。按此推断,展子虔原籍更可能是在沧州东南部的海兴、盐山、孟村、南皮、沧县东部及东光一带。
光绪年间展氏族谱中也记载了展子虔为渤海郡人,所以他的籍贯应为沧州。可以确定地说,展子虔是沧州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画家。
《游春图》:中国最美卷轴山水画
当我们知道沧州大地孕育出一位享有盛名的大画家时,便没有理由不去探寻他光辉的印迹。展子虔是隋代唯一一位有画迹可考的画家。他的作品《游春图》也是中国最早的一幅卷轴山水画,也是展子虔存世的唯一作品。
画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有士人骑马或驻足湖边,仕女泛舟水上。画面描绘了春日美景,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花绽放,绿草如茵。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人物布局得当,开创了一种金碧山水的画风,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山水画初始于南北朝,至隋代南北统一,得到空前发展,创造了山水画的新格局。此画在技法上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六朝时期山水画的稚拙,但在空间布置,人物、山水的疏密安排上,已经改变了魏晋以来人物、山水比例失调的诸多弊端,具有了典型的隋唐山水画风。
《游春图》曾被宋徽宗收入《宣和画谱》(北宋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清朝灭亡后,不少书画珍宝流落于东北民间。
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为保护这幅作品,卖掉了占地十三亩的李莲英大宅和夫人潘素的首饰,才凑够了220两黄金。得到此画后,张伯驹很快就把自己的住所更名为“展春园”。后来,他还自号“春游主人”。1952年,张伯驹夫妇把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伯虎的《三美图》连同几幅清代山水画轴都转让给了故宫博物院。201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展览,《游春图》与公众见面,备受瞩目。
《论语》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展子虔的《游春图》描绘的便是古代的中原风俗。据说,这幅画是四季图的一部分,或者是开卷的部分,其余三个时节的画没有流传下来。
北宋诗人黄庭坚对《游春图》中的旧日春景念念不忘,对此发出感慨:
人间犹有展生笔,佛事苍茫烟景寒。
常恐花飞蝴蝶散,明窗一日百回看。
画中一派人间春色、美妙无比,让人陶醉在这春日融融之中。
与顾恺之齐名
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直接影响了中唐画家阎立本、李思训金碧山水的画风。明代鉴赏家詹景凤认为,“其山着重青绿,殆开青绿山水之源,似精而笔实草草”,所以对王维的水墨山水画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明代杨慎的《升庵论画》中,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列为“四祖”。
相传,展子虔曾游历到金陵,在延祚寺殿内墙壁上画了幅《狮子图》。画中两头狮子,一头奔走奋迅,一头回身咆哮。有个病人坐于此壁画下,竟然痊愈了。后来,这幅画得名“辟邪”,久有神验。
从展子虔的画作来看,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展子虔的画路,所以在他的画面中少有江陵险川带来的剧烈撞击和壮阔场景。然而,这样一位生存在封建统治樊笼里的画家,并没有把自己的绘画视角聚集在贵族阶级服饰、礼仪等单调的生活趣味中,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大自然,画面中充满了自然的气息。这也是一位画家突破自我、向往自由,寻找生命真正价值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