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亲们眼里,我是个爱读书的人,但我觉得自己怎么也算不上是真正的文化人。如果说我读书、写作习惯的养成,还是源于父兄的熏陶和影响。通过读写,人的精神会变得饱满丰盈,视野会变得开阔明朗。
在父亲的心目中,读书写作是一种享受,读与写是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支撑。父亲自幼历经磨难,身处逆境仍勤奋自学,修身读书。他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工作,投身教育事业,成为当地颇有声望的教育工作者。父亲的一生是我立德修身、笃学善思的引路人。
父亲崇尚孔老夫子,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学相长”作为修身治学的座右铭。父亲知识面很宽,出口成章,对史地、古文、珠算的研究颇有造诣。对读过的书,他能熟练地讲解、自如地运用,使其文其言皆若出于己之心。
成年以后,我逐步读懂了父亲的读书意志、读书风采和专心致志的精神。父亲热爱学习、孜孜以求、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对我是一种引领、一种约束,也是一种鼓舞、一种激励。
父亲当年对我要把读书扩大至一种更宏远、博大的范围,既要读有字书,博采众家之长,又要读无字书,分清真、善、美,明白假、恶、丑的告诫,一直回响在耳边。从父兄读书的印记里,我逐渐悟出:从阅读到悦读,读书犹如引领人生的灯塔,会使人生获得自强的勇气和信心,让人瞬间清醒。
我年少时,书籍还比较匮乏,相比之下书香却一直伴随着我成长。至今,我仍能从读过的那充满哲思的历史故事书和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文学名篇里汲取营养。
父亲去世后,我不时地“重读”父亲,每次总会有不同的收获与感悟。父亲对我教诲的影响愈来愈深,我深切地领略到那家书中的苦涩与深奥、坚毅与追求、理智与明达。
读书,我虽不得法,但养成了一个边阅读、边摘记的习惯,坚持不懈,受益良多。遨游书海,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享受。从年轻时的无知狂妄到中年以后的知勤好学,实现这个过程的办法就是坚持不停地读书,叩问心灵,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每当捧读一篇篇佳作,那凝聚着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润泽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精神航标,让我辈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国学大师对话,聆听智者人生箴言;与古圣先贤对话,感怀有益的精辟启迪;与心灵对话,回归人文情怀的家园。这样经常漫步书香,洗刷自己,便会逐渐洗出一个质朴的自我。
有哲人说:读书写作,对人的好处多多;无论何时,都能让你认识更广阔的世界。想来,读书可以让人从一世来看一时、从全局来看一隅,从更多维度、更长周期来把握过去、当下和未来,学会更积极地看待人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
而今,每当我聚精会神地看书,就会感到读书是对思想的启迪、心灵的净化,是对视野的开拓、意志的磨炼。看到书中的紧要关头,还会让我泪流满面。
回首、回望、感恩的思绪,不时飘然而至。父老乡亲的叮咛,恩师领导的教诲,挚友诤友的劝导,乡贤同事的支持,像一股暖流滋润着心灵,催促我怀着感恩之心一路思考、前行和追寻。
近年来,一个人,一件事,几句话,不断重复地出现在笔下,我以我笔写我心,我以我笔抒真情,让灵魂接受叩问和洗礼,深感这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和满足。
读书写作,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文化的积淀,心灵的洗涤。我愿意打开思绪的闸门,找寻曾经的脚印,梳理成长的记忆,领悟人生的真谛,脚踏实地地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