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第10版:10

别让不良网络用语污染孩子心灵

本报评论员 陈 莉

“六”“奥利给”“2333”……这些词时不时从上学的孩子嘴里蹦出来。如果不上网搜索,恐怕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这些词是啥意思。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网络“黑话烂梗”在孩子之中流传,起源和传播环节多与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平台等有关。

(据11月18日《沧州晚报》5版)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已成为孩子们学习、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网络不良用语也悄然侵入校园,影响着孩子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如何守护好孩子们的语言净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孩子们热衷于使用这些网络不良用语是因为它们新奇的特点,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面对网络语言的侵袭,家长和老师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网络使用的监管和引导,教育孩子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和优劣,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同时,家长也应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需求,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老师则应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规范教育,引导学生使用标准、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对于学生在课间、上学前或放学后使用网络不良用语的现象,老师应及时制止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外,可以增强孩子们良好的社交能力。

除了家长和老师的努力外,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关注网络不良用语对青少年的影响。互联网平台和主播等从业者应多一些自律,减少不严肃、不规范内容的传播,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此外,我们也应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新的语言现象和表达方式会不断涌现。因此,我们在引导孩子们规范使用语言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们健康、文明的个性表达。只有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规范的语言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

2024-11-22 本报评论员 陈 莉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46882.html 1 别让不良网络用语污染孩子心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