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树叶在风中打着旋儿地飘落,铺就了一地的斑驳。初冬的冷风如同凌厉的刀,削去树枝上的繁华。在吴桥县铁城镇张松村的一个农家院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卸八块传承人何书胜在一个清纯可爱的姑娘的配合下表演传统杂技——“大卸八块”。四周虽围了不少观众,却是一片寂静。
只见他将道具刀缓缓举起,在半空中稍作停顿,那一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接着,寒光闪闪,何书胜手中的“刀”直接砍向趴在长凳上的姑娘的颈部。他身旁的几个助手用大红绸子将姑娘包裹起来,抬进了魔术箱里……
吴桥杂技·大卸八块
大卸八块是一项道具简单、观感刺激的杂技项目,其表演过程不受场地限制,4人就可表演。
2008年,吴桥杂技·大卸八块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惊险刺激
吴桥,自古便被誉为“人间游乐无双境,天下杂技第一乡”,是杂技艺术蓬勃生长的神奇摇篮。从古时民间艺人在市井小巷的随性表演,到宫廷盛宴上为达官贵人带来的惊艳瞬间,杂技既见证了岁月的更迭,也承载着世世代代人们对惊险奇妙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锵、锵、锵……一阵紧密的锣声响起,打破了一片喧嚣。原本有些嘈杂的现场瞬间安静,大家的目光一致投向院子中央。何书胜身姿挺拔,手中锣锤再次挥舞,锣声越发激昂,一场精彩的大戏就此拉开帷幕。
“大家看好了,我喊1、2、3,这刀就砍下去了。”何书胜对观众说。在他身旁,一位女演员正趴在长凳上,露出脖子,配合着他的表演。
何书胜举起道具刀,随着刀落,女演员的头下喷出“血”,紧接着两位演员上场,用一块红绸子将女演员和她被“砍掉的头”一起抱起来抬下场。女演员直挺挺的身子,让现场的观众大气都不敢出……
女演员被抬走后,何书胜又引着大家来到一个木箱前。“各位猜猜看,这箱子里放了什么东西?”何书胜故作神秘地说,就在大家还一头雾水时,何书胜猛地打开箱子,只见女演员的头竟然悬吊在木箱中间。
“啊!”观众中传出阵阵惊呼,随着惊呼声,女演员竟然开始说话了……
“和不少杂技项目一样,大卸八块的表演也用表演道具,这把和菜刀很像的道具叫作彩刀,是用锡纸和皮筋特制的,但是,大家要叮嘱孩子千万不能模仿!”何书胜说。
百年传承
“吴桥杂技分为城南派和城北派,我们家世世代代从事杂技,到我这已经是第六代了。现如今,我把儿女和孙子、孙女也都培养起来了,全家人都从事杂技表演。这个女演员就是我的大孙女。”何书胜欣慰地说。何书胜家训练的场地也从最初的3间平房扩大到如今300多平方米的院落。
72岁的何书胜出生于杂技世家,是“何家班”第六代传承人。他与杂技的缘分,始于幼时对那方小小舞台上奇幻表演的惊鸿一瞥。自幼,何书胜便被父亲表演的杂技节目浸润着。杂技就像一颗神奇的种子,在他的心里种下。他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艺术本能的热爱,踏上了这条布满荆棘却又充满魅力的传承之路。
起初,学习的过程对何书胜来说就像是攀登一座望不见顶的高峰。每一个基本动作,如走钢丝时的平衡、顶碗时的稳定,都需要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我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杂技,最初学习的时候,身上摔得都是淤青,当时就是有一股冲劲儿,一心想把杂技练好。”何书胜回忆说。
十多岁时,何书胜白天要下地干农活儿,没有时间练习,就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晚上,如果碰到了月亮天儿,我就趁着有月光多练一会儿。”何书胜说,多年学习后,他终于可以登台表演,初次登场表演后,观众阵阵的掌声让他十分激动。
20岁时,何书胜开始带“班儿”并到各地演出。1983年,何书胜创办了长发杂技团。没有演出的时候,何书胜就在自家小院里教徒弟各种杂技。“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在这个小院儿里练习杂技,这里就是我们‘何家班’的根据地。”何书胜说,练习的时候,只要锣鼓声一响,就会有人来院里观看,“只要是对杂技感兴趣,我就不会把人拒之门外。”
小院里的坚守
时代的浪潮汹涌而来,现代娱乐方式如繁花般绚烂,杂技艺术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大卸八块”这一传统技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表演机会渐趋稀少。但何书胜并未被困境吞噬,他如一位无畏的行者,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我的儿子何金贵、女儿何金花都从小跟我学习杂技,儿媳妇李荣梅是我们‘何家班’里最优秀的演员。现在,我的孙子何林刚、孙女何明雨已经是第八代传承人了。”何书胜说。
为了更好地传承吴桥杂技,他不仅教子女学习杂技,更是广收徒弟。何书胜深知,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传承人,这门技艺才能真正发扬光大。
他对徒弟们要求严格,每一个动作都要反复练习,直到达到完美。在他的教导下,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爱上了这门古老的技艺,成为传承的新生力量。
蹬缸、钻圈、走钢丝……在何家的杂技小院里,十多名年轻的杂技演员正在专心致志地练习。“这些杂技演员都是我和儿子收的徒弟,从学杂技开始,每个徒弟的学费我都是分文不收,而且吃住都免费,平时大家吃住在一起。”何书胜说,几十年来,他带过300多个徒子徒孙,大部分都已经独当一面,在全国各地演出,甚至长期在国外演出。
如今,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杂技艺人走出这个小院,而何书胜就像小院里的那棵老槐树,稳稳扎根在杂技传承的这片天地里,根深叶茂。
“杂技不只是一种肢体的表演,也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底蕴,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走近杂技、爱上杂技,成为一代代的杂技人,只有这样,这项技艺才能扎实地传承下去。”何书胜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