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
第15版:15

母亲的饸饹条

■黄淑静

岁月的风轻轻吹过,却在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痕迹。那些曾经熟悉的味道,如同记忆的书签,在时光的册页中,散发着温暖而迷人的芬芳。母亲做的饸饹条,便是其中最珍贵的回忆。

如今的饸饹条己不多见,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外面买。那些机械压制的饸饹条,整齐排列,却少了些许温情与独特的风味。用发酵玉米磨成的饸饹面,略带酸爽的口感,已不再是街头巷尾的常见风景。

要重温那种难得的味道,唯有亲自动手制作。然而,传统工艺繁琐:浸泡玉米、用石磨磨面、过淲、沉淀、揉面……一系列的步骤既费时费工又费力,有谁还愿意为这份美味付出这样的努力呢?

所以,每当想起那些年母亲手做的饸饹条,心中总是涌起一股暖流。

小时候,我吃的饸饹条是母亲亲手做的。每当仲秋新玉米丰收,母亲总会笑着说:“吃新粮,长一岁。”那时的我,就会像是过年一样兴奋。夜晚,我和母亲一起扒下新玉米粒儿,浸泡在小缸中。大约半个月后,缸面浮起一层霉灰,伴随一股酸腐的气息扑鼻而来。母亲小心地捞出饱满的玉米粒,洗净后磨成粉,再用箩筛过滤掉顽固的皮渣,取出沉淀的酸粉面,准备开始制作。

制作饸饹面的重头戏在于和面。母亲将豆面与玉米面混合,加入适量的水和盐,用筷子搅拌成絮状,再轻柔地揉入酸粉玉米面,静置醒发10分钟。待面团柔软顺滑后,母亲再把面团放入盆中再醒一会儿。这时,母亲在灶膛里架上柴火,饸饹床搭在大铁锅上。母亲推压面团,筷子粗细的光滑饸饹条从筛孔中挤出,落入沸水中翻滚着。等饸饹条煮熟后,需要放入凉水中稍稍过一下。金黄色的条条,软糯又筋道,鲜嫩的口感令人难以抗拒。

饸饹条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制作过程,更在于它多样的吃法。它可以搭配汤汁,荤炒,素炒,或是打卤。我最爱的是母亲的打卤面。她将五花肉切丁,加入姜丝、蒜末、酱油和猪油,煸炒至肉丁熟透,接着加入大酱,放入早已准备好的辣椒油、花椒油、木耳丝、葱花和香菜。随着滚烫的卤料浇在碗中,那浓郁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直冲鼻尖,令人垂涎欲滴。那特有的酸味和鲜美的口感,让味蕾得到无与伦比的满足。

吃到热腾腾的饸饹条,心里都是暖意。母亲常说,秋天的第一顿饸饹条,是打新粮的魂儿,意味着年年岁岁,平安无恙。

如今,母亲己经85岁了,腿脚不便,那些繁琐的工艺己成记忆。母亲做的那种发酵过、酸中带甜的饸饹条,再也吃不到了。但那份爱和温暖,却永远不会消逝。母亲的饸饹条,是我心中永远的眷恋,是岁月无法磨灭的深情。

2024-11-19 ■黄淑静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46490.html 1 母亲的饸饹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