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第14版:14

故乡的炊烟

田恩忠

在我的脑海中,总有这样一幅画面:漫步在田间小路上,一轮红日像颗红豆,燃红了东天的霞光。袅袅炊烟飘着饭香,呼唤劳作的男人享受温馨与欢畅。炊烟宁静、古朴,让我和同辈人深深地眷恋。

炊烟是故乡的诗行。记得那个年代,吃饭是个大问题,于是就有人有意在粥里放红薯,让大家吃了顶饿。有时,有人用白高粱碾成黍米,熬出饭来汪着浓浓的液汁,清香扑鼻。往事如烟,每当忆起老家老屋飘出的炊烟,我都会沉浸在美好的记忆中。

炊烟是故乡的梦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掀起文学热。我和很多青年一样,做着当作家的梦。这是我那个阶段人生的坐标,犹如大海的航标灯,黑暗里的萤火虫,是人生的奔头和希望之光。我和朋友们成立了《乡土》文学社,我被选为社长兼主编,副社长是邢承谦,编委是杨耀峰、刘德如,联络科长是刘胜义,美编是于泽海、郭万祥。我们还请当时《无名文学》的主编李子为刊物题名,请县委办公室的刘云甲设计封面。《乡土》杂志问世,带着泥土的芳香,充满生机。杨耀峰还通过《北京文学》编辑给作家浩然写信、寄刊,浩然还回信鼓励了我们。沧县籍著名作家蒋子龙也回信说,几十个农村青年,热爱生活,喜欢文学,自写、自刻、自印,自己出版发行,是干事业的气魄。我们还请沧县籍作家肖复兴当我们的顾问。

后来,我们35名文学社的成员都有作品和书籍出版,12人成了国家干部,还有的当了画家和企业家。炊烟是送我们一代人进步的地气,伴随着文学的高光时代,也是我们梦想成真的时代。

炊烟是故乡的乡愁。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打草、打菜、拾柴火是那时人们的主业。家家户户都为柴火犯愁,没有柴火哪来的炊烟?怎谈得上吃饭?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在首位。我们小的时候,春天里天不亮就下洼打草。那时,没有钟表,我们听云雀(我们叫它“鹌鹌”)叫就起床,天亮后打满了草筐,就赶回家去上学。

时光流逝,如今回到故乡,路边的蒿草、芦苇、庄稼秸秆没人要了,长势疯狂。家乡父老都烧天然气,用电饭煲了。炊烟渐行渐远,留下一抹乡愁,缠绵在心头。

2024-11-15 田恩忠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46229.html 1 故乡的炊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