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晓梅 本报通讯员 张金元
“亲人们来咱采摘园,不仅可以采摘甘蔗、火龙果,周六和周日中午还有大锅菜……”一早,沧县汪家铺乡高庄子村村民王利平就来到自家采摘园,录制视频并剪辑后发到线上平台。
走进采摘园的温室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垂向地面的火龙果枝条。“棚里种植了7个品种的火龙果。除了大家熟知的红皮白肉、红皮红肉,还有双色、燕窝果、粉佳、黄龙、翠西亚。”说起棚里的火龙果,王利平难掩心中自豪。
300棵火龙果
“安家”闲置大棚
温室大棚里,整齐排列的火龙果枝条向下弯曲,不同颜色的果实缀满枝头,甚是好看。谈到为何在大棚种植南方水果,王利平坦言“纯属偶然”。
2016年,王利平和爱人高海亮在市区经营一家餐馆。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电视上看到北京有个家庭农场种植火龙果。
前期市场调研后,王利平发现当时沧州种植火龙果还是空白。“既然北方也能种植火龙果,家里正好有个闲置大棚,咱试试。实在卖不出去的话,就留着自己吃。”
夫妻俩找到北京一家火龙果种苗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基地,他们第一次品尝到北方种植的火龙果。
“虽然是南方水果北方种植,但口感一点不输南方果。既然有人成功,那我们也能种好火龙果。”王利平和爱人当即购买了300余棵种苗,种到自家闲置大棚里。
栽上苗仅是开始。他们在自家棚内取样,找专业检测机构对土质、水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水质合格,只是土壤里含碱量稍高。”
为了让棚内火龙果的品质有保障,夫妻俩可没少下功夫。
火龙果属于热带、亚热带水果,在北方种植温度、湿度比较难控制。温室大棚内温度的高低、通风性的好坏决定了火龙果长势。
“白天棚内最高温度可达40摄氏度,而晚上温度较低。到了冬天,如果棚内温度低于零下5摄氏度,火龙果就会冻伤。”为此,夫妻俩采取各种保暖措施,遇到极端天气,晚上要起来好几次监测棚内温度。
费人工、产量低
老品种一棵不留
找专家、查资料,通过不断摸索,夫妻俩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经验和技术。他们种植火龙果不仅采用自然成熟的模式,而且在种植过程中不打任何农药。
8个月后,第一茬火龙果成熟。王利平送给亲戚朋友,还带到餐馆请顾客们品尝。
“考虑到运输时间长,南方的火龙果在六成熟的时候就要被摘下来。而实现北方种植后,这种自然成熟的果更好吃。大家一致反馈,咱种的火龙果皮薄肉嫩、入口甜而不腻。”这坚定了王利平和爱人搞种植的信心。
到了第二年,他们满怀希望等待丰收,可棚内火龙果的产果量并不高。
原本种植的第二年、第三年是火龙果的高产期,但他们种的火龙果产量却很低。几次咨询后,他们得知,当初在北京购进的种苗品种属于第一代,不仅种植中需要人工授粉,而且产量低。
2019年,夫妻俩投资14万元搭建新型温室大棚,改良设施,同时引进新品种……甚至为此关停了经营多年的餐馆,全身心投入到种植中。
这一次,他们转战南方,寻找新的种苗基地,最终相中了一个火龙果新品种。
“新品种属于雌雄共体,无需人工授粉,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而且产量也高。”2020年,夫妻俩一狠心,将原有大棚内的老品种火龙果全部挖掉,引进南方新品种,进行种植培育实验,优选出适合北方种植的好品种。
经过几年的摸索,他们从南方引进的新品种不仅可以自花授粉,而且口感香甜、营养价值高。每逢周末,采摘园里既有团建、研学等团体活动,也有来自周边县市的家庭到此亲子游。
黄金甘蔗也来“落户”
采摘园受到游客青睐
“南方四季恒温,一年都有果。而北方种植火龙果,成熟期只有半年,半年休眠期里,采摘园还能种哪些新鲜玩意?” 随着火龙果种植成功,夫妻俩又有了新的打算。
2021年3月,原本在南方生长的甘蔗,被他们带回了沧州,并在采摘园“安家”。
第一年,他们试种了近1亩地。经过精心管理、栽培,同年10月,甘蔗成熟。第一茬甘蔗收获,受到不少人关注,每天都会有人来观光、采摘。
“甘蔗只是个头稍矮些,口感挺好。”夫妻俩种植的黄金甘蔗是台湾品种。相较于北方市场上常见的红皮甘蔗,黄金甘蔗的节位长、含糖量高,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每年10月至11月,甘蔗进入了成熟期。北方种植甘蔗引发了许多游客的好奇心,他们纷纷前来采摘、游玩,挑选心仪的甘蔗尝鲜“打卡”。
至于“南果北种”的销售问题,王利平一直紧跟潮流。起初,在微信朋友圈里,她每天都会发一些火龙果和甘蔗等水果生长的动态、成熟果品、采摘园开展的活动等。
久而久之,知道采摘园的人越来越多,王利平便在朋友圈给自己打上了“南果北种”新农人的标签。随着短视频兴起,王利平再次抓住先机,利用“新农人王二姐”的身份,在平台上宣传火龙果种植过程、采摘园日常,朴实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
温室大棚内一排排火龙果长势喜人,棚外一根根黄金甘蔗挺拔站立。王利平的采摘园不仅成了“网红打卡地”,还大大丰富了市民的“果篮子”,也让新农人的致富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