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在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啃老”现象。有人打工数年,仍需老人贴补;有人为了结婚成家,婚前婚后都让老人“大力支持”;有人婚后子女管不了,还要靠老人给抚养费。
(据11月5日《沧州晚报》12版)
部分农村地区出现的“啃老”现象,不仅“啃老”群体渐趋扩大,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在家待业的,“啃老”;工作后入不敷出的,也要“啃老”——靠父母买车买房、付房贷车贷,甚至要靠父母贴补生活费。用一位61岁老人的话说,就是“无论穷富都啃——富有富啃,穷有穷啃,婚前婚后都啃”,这显然有悖青年人“奋斗拼搏”的人生主旋律。
年轻人“啃老”,既有社会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主观上的认知偏颇。比如,农村中青年人进城后大多从事非固定工作,收入不稳定;农村青年要成家、生娃,需买房、买车、拼凑结婚彩礼等,且行情不断攀高,这已经成为普通农村家庭难以承重的大头开支。
一些农村青年的盲目攀比和不当消费,也导致“啃老”现象频繁发生。
遏制农村“啃老”现象,要多方用力、综合施治。既要为广大中青年农民的市民化提供更多保障,也要有效降低婚姻、育儿的综合成本,还要推动崇德向善、爱老敬老、责任担当的乡风建设,在思想上筑牢自立自强、奋斗拼搏的正确认知。
首先,增强就业指导,加快城乡融合,为农民进城提供更多经济与政策性保障。政府和社会要提供更多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帮助年轻人就业,减少其对家庭的依赖;要在保障性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与优惠,提高年轻人收入,降低农村“啃老”现象发生的概率。
其次,扭转不良风气,降低婚姻成本。农村各地要探索有效举措,发挥文明乡风的软约束、黏合剂作用,通过正向激励,典型引路、以案释法,引导村民崇德向善。以整治高价彩礼为抓手,在住房、购车等婚姻条件上加强引导,降低农村婚姻综合成本。
此外,加强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引导,戒除攀比之风,倡导理性消费,避免超出个人能力的过度消费;强化家庭责任教育,鼓励年轻人更多地参与家庭生活、子女教育,矫正将家庭责任完全推给父母的心态,减少对父母的过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