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
第05版:05

与其一推六二五 不如想招来防范

孩子用家长的手机充值玩游戏、打赏达几千元,事后追款并非易事,父母应该怎么办——

为了限制孩子玩手机,市民刘女士设置了“屏幕时间管理”

本报记者 孙亮 摄影报道

最近一段时间,市民李女士的儿子霖霖迷上了玩电子游戏。前几天晚上10点多,李女士回到家,听见霖霖的房间里有声音。她走进去一看,发现霖霖躲在被窝里看手机。她抢过手机,发现界面是一个游戏直播间,再仔细一查,才发现霖霖给主播刷过的礼物已经超过了1000元。

如今,一些孩子用家长的手机上网玩游戏、看平台直播,充值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事情时有发生。家长发现后通过各种渠道追款,有成功的事例也有吃闭门羹的情况,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教育学者表示,各位家长应该从源头抓起,管理好自己的手机,同时做好对孩子的监护。

爷爷被孙子套路

玩游戏刷了千元礼物

“这个手机是霖霖爸爸淘汰下来的旧手机,也没有绑定银行卡,钱是从哪儿来的?”在李女士的再三追问下,霖霖才承认是偷用了爷爷的银行卡。他跟爷爷谎称上网课需要人脸识别,让爷爷对着手机镜头点头、张嘴,将爷爷的银行卡绑定在了自己的手机账号里。“直到我们从孩子嘴里问出来,孩子爷爷还不知道自己被套路了。”李女士无奈地说。

日前,市民徐女士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中少了3000多元。她连忙去银行打印了流水账单,查到收款方是一家游戏公司。原来,徐女士的儿子瞳瞳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用妈妈的手机充值了好几次。“有几次我看见儿子拿手机,他说要查古文的词语解释,我也没在意。”徐女士不明白,网络游戏需要成年人实名认证后才可以玩或充值,11岁的孩子是怎么通过实名认证的?原来,瞳瞳记得妈妈的身份证号,第一次登录时只要输入妈妈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就能完成认证,这款游戏没有人脸识别。

充值消费追款很难

交“学费”买个教训

记者登录了几家维权平台,发现关于“未成年人充值”的相关投诉量达几万条,内容多是“孩子被诱导不理性消费”,涉及金额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在这些投诉中均提到,“小孩是在大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充值的”。

市民胡先生平时没有管控儿子玩手机,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他的儿子就因为玩网络游戏充值了近5000元。胡先生联系到这款游戏平台的客服人员,根据对方要求提供了银行交易流水、充值账单、出生证明、户口本等材料。对方审核后的回复:“提供的材料,不足以证明充值的时间内,是未成年人在游戏里独立完成的充值,而且实名认证也是成年人。”经过多次协调,这家游戏公司才答应胡先生退回1500元。

市民王女士也遇到了孩子充值游戏平台后追款难的情况,她庆幸的是儿子只充值了700多元。几次交涉后,对方退还了一部分钱。王女士告诉记者,说到家自己也有责任,就当是花钱买教训了。

与其“事后诸葛亮”

不如提前来防范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不少游戏公司不断升级防沉迷措施,比如登录、充值均需人脸识别,倘若是未成年人,玩游戏时间段、时长及充值行为均有限制等等,但仍是有不少孩子用家长的身份信息来蒙混过关。对此,一些家长纷纷亮出了自己的高招:一是保管好自己的手机,定期删除手机里的直播、短视频、游戏等APP。如果把手机给孩子用,注意把社交账号、支付平台账号暂时退出,避免孩子随意消费。二是别把大金额的银行卡绑定在手机上,并且隔段时间就更换一下支付密码,在支付平台中设置采用指纹、面部识别等安全级别相对较高的支付验证方式。同时,开通银行消费提醒功能,包括短信、公众号等。三是设置“屏幕时间管理”,这样就可以给手机或相应的APP设置使用限时了。

“改变要从家长做起,尽量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游、看直播。培养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家长要帮孩子找到一些有意思的、可以替代手机的游戏,把孩子从‘手机里’抢夺回来。”在运河区一家学校任教的李明慧老师建议道。

2024-11-01 孩子用家长的手机充值玩游戏、打赏达几千元,事后追款并非易事,父母应该怎么办——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44851.html 1 与其一推六二五 不如想招来防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