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
第15版:15

黄骅烙画:

以“火”为墨绘春秋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彭爱 崔儒靖 魏志广 摄影报道

王坤指导学生烙画

王坤创作烙画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彭爱 崔儒靖 魏志广 摄影报道

黄骅烙画

黄骅烙画是用烙笔在木板、葫芦等材料上烫熨出烙痕的传统技艺。

2021年,黄骅烙画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燃烧外,火与木头还能碰撞出更美的火花,那就是烙画。一块木板、一支烙笔、一缕轻烟、一抹传神,在深浅、明暗、粗细的线条中,一幅精致的烙画就此诞生。

在渤海之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烙画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门古老的绘画艺术,如同一位沉默的诗人,以铁笔为毫,以木板、葫芦为纸,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绘制着大千世界的斑斓色彩。

在黄骅烙画第八代传承人王坤的工作室,只见他端坐在工作台前,身边围绕着十几名学生。他手执烙铁作笔墨,以葫芦为尺幅,随着手腕轻轻滑动,一条条深浅不一的烙痕渐隐渐现。

1

历史的低吟浅唱

烙画,中国古老的画种之一。“烙画,又称‘烫画’ ‘火笔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美工画。”王坤说。烙画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盛于东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那个没有现代绘画工具的年代,烙画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成为了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艺术载体。

初见到王坤时,他正全神贯注地伏在案前作画,“我们黄骅后街的王氏是从南京迁来的。我的先祖王菁莪一生醉心作画,但受生活条件影响,没有笔墨纸砚,他就用烙铁、木板代替。之后,这烙画技艺便成了我们的家传技艺。传到第三代王莲峰的时候,他又跟一位名叫范昀的能人深入学习。从那以后,可以说,王家烙画技艺更上一层楼。烙画也在黄骅后街王氏一族代代相传,到现在已经有九代了。”王坤介绍说。

烙画以黑、棕、黄为主色调,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勾、勒、皴、擦、点等手法,加之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等变化,神采其间,墨韵十足,烙画作品风格清雅邃远。

“相较于其他绘画艺术来说,烙画的制作工序更复杂。落笔前要先起稿,然后再勾线、烙画、上色、提亮、落款、装裱。烙笔温度、速度、角度和力度的掌握至关重要。”说话间,王坤手握烙笔,先低温勾描轮廓,然后按画的意象,增加烙铁温度,以分出层次,渐得气象。

“烙画不是一次成形,得分次用烙铁涂抹,以达到水墨之韵,呈现出烟云满纸的效果。”王坤说,烙画要有耐心,要慢工出细活。

2

铁笔生花的魅力

走进王坤的工作室,一股古朴而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张木板、一个葫芦,经过一支加热后的“铁笔”轻触,无论是气势磅礴的山水还是凶猛威武的老虎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37岁的王坤作为黄骅市第四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自幼受父亲王志杰影响,对烙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父亲的一手烙画绝活儿,让他对这门古老艺术产生了深深的好奇与向往。从观看父亲烙画到亲手尝试,王坤与烙画的缘分就此结下。

“在我小时候,每次看父亲烙画,随着烙笔落下轻烟飘起来,画面就逐渐成形了。在我的记忆里,除了精美的画面,就是木头被烙烫的焦香味。”王坤说。

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烙画的热爱也日趋增加。高中时期,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他正式踏上了烙画之路。

起初,他以为烙画不过是将绘画技巧简单地转移到另一种材质上而已,但真正动手之后才发现,其中的学问远不止于此。烙笔的温度、手法的轻重缓急、线条的粗细曲直……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琢磨与练习。

初学烙画时,王坤吃了不少苦头,作画的手不知道被烫过多少次。十几岁的孩子,经常被烫得流泪,却倔强地不肯放下手里的烙笔。

“烙画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王坤感慨道。在熟练掌握烙画技巧的过程中,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努力。每一个烙画作品,都是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深刻理解的体现。

从在葫芦上绘制的第一只老虎,到如今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山水、花鸟、动物等作品,王坤的烙画技艺日益精进,作品也愈发引人入胜。

3

传统艺术绽放新彩

黄骅烙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山水之秀美、花鸟之灵动,亦有动物之憨态可掬、人物之栩栩如生。以铁笔为毫,以火为墨,在木板或葫芦上勾勒线条,渲染色彩,每一笔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精湛的技艺。

然而,王坤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传统烙画虽美,但色彩单一,难以适应现代审美需求。“传统烙画大多都是以棕、黄、黑色调为主,画面虽精美,颜色却明艳不足。”王坤说。

于是,王坤大胆创新,通过不断的探索,以其所学,将油画、国画的技法融入烙画创作。

王坤在烙画完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上色,让色调单一的烙画变得更加绚烂多彩,使得烙画作品色彩更加丰富,构图更加饱满,层次更加分明。

在王坤的努力下,黄骅烙画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的烙画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烙画的浮雕效果与古朴韵味,更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与色彩表现力。

那些山水、花鸟、动物等题材的作品,在王坤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个鲜活的世界,让人在欣赏之余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和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那源头活水,为黄骅烙画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可以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王坤感慨道。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王坤不仅在学校开设了烙画兴趣班教授学生技艺,还经常在直播平台,为网友讲解烙画知识、免费教授烙画技艺。

“烙画来自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王坤满怀信心地说。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黄骅烙画定能走得更远、更稳……

2024-10-31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彭爱 崔儒靖 魏志广 摄影报道 黄骅烙画: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44768.html 1 以“火”为墨绘春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