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检察官,我知道错了。我以为打几个电话没多大事,没想到……”近日,高某某在沧县职业教育中心管护帮教基地“毕业”后,诚心向检察官道谢。
高某某是沧县一所学校的学生。2023年7月,他在同学的介绍下,为了赚零花钱,和他人一起帮助诈骗分子拨打诈骗电话。高某某落网后,沧县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以下简称沧县未检工作室)对他展开了为期6个月的管教。
经过管教,高某某价值观、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逐渐回到正轨,沧县人民检察院遂对他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同学介绍赚钱
竟是帮助诈骗
2023年7月,未成年人高某某听同学说,用手机打几个电话就能赚不少零花钱,便动了心思。在同学的介绍下,高某某开始用自己的手机帮助诈骗分子拨打诈骗电话。
在短短的10余天里,高某某伙同另一同学,利用两部本地号码的手机,一部连接网络软件与诈骗分子通话,另一部作为中转电话,拨打受害人的电话。两人将两部手机扬声器全部打开,这样诈骗分子的语音就可以通过中转手机直接传到受害人耳中。利用这一操作,两人帮助诈骗分子转拨电话近千个,获利1500余元。
据了解,转接诈骗电话的主要目的是将境外或异常的电话号码,通过本地电话的转接,伪装成本地电话,降低受害人的警惕性。诈骗分子假冒“本地人”直接与受害人通话。而高某某和他的同学在其中充当的就是“工具人”的角色。
大量的非正常通讯信息很快引起当地公安机关的关注。公安机关经过调查,很快将高某某抓获归案(另外两名同案人已被另案处理)。
沧县未检工作室经调查发现,高某某虽实施了帮助诈骗分子犯罪的行为,但是案发时未满18周岁,没有诈骗成功,未造成严重后果。
据此,沧县未检工作室决定在沧县职教中心管护帮教基地对高某某展开为期6个月的管教。
制定帮教方案
多方协力管教
为了能有的放矢地对高某某开展管教,检察官及时干预,前移教育指导节点,联合公安民警、家庭教育指导站工作人员以及社工等多方力量组成帮教小组,围绕高某某成长经历、家庭关系、社会交往等情况,制订了为期半年的“帮教+家庭教育指导”管教方案,为高某某量身订制了帮教方案。
检察官从高某某的心理着手,对高某某进行心理矫治。在管教学校学习期间,心理辅导老师还会帮助高某某认真分析看待不同事情的观念,耐心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管教学校的老师定期为高某某播放记录诈骗案例及受害人被骗后生活情况的视频,从内心深处唤醒高某某的善良意识,帮助高某某重新认识诈骗行为背后的重大危害。
此外,检察官还定期对高某某进行谈话教育,及时掌握高某某的思想、行为动态,并对高某某进行法治教育,提高他的法律意识。
帮教孩子同时
改变“问题家长”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都有“问题家长”的存在。
高某某的父母平时工作繁忙,疏于对高某某的管教,是导致他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为了让高某某的父母认识到自身问题,帮教小组为高某某的父母制订了专属的家长课程,并针对亲子沟通、子女教养等问题,多次与高某某的父母沟通,并定期上门家访。
同时,社区工作者依托家庭教育指导网格工作模式,引导高某某的父母全流程参与帮教过程,通过释法说理、案例讲解、发出督促监护令等方式,唤醒高某某父母的责任意识,督促他们一起帮助高某某改过自新。
“问题少年”变了样
检察机关不予起诉
在帮教小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经过半年时间的帮教,沧县未检工作室检察官认为高某某已经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也逐渐回到正轨。
今年9月,沧县人民检察院认为,经过帮教小组半年来的帮教,高某某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积极的变化,帮教效果显著,遂依法对高某某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这才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