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消费时,都会提前搜索一下‘代下单’服务,看看能不能省点钱。”“95后”高丽华说,“代下单”的价格要比自己购买便宜。
像高丽华这样通过使用“代下单”来“薅羊毛”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和代购不同,所谓“代下单”一般是指消费者选好商品,线上联系中间商让其代买,待对方购买成功后再到店里领取。
一些消费者在享受优惠的同时,不免心生疑惑:“代下单”服务的这种差价是怎么来的?是否存在消费隐患?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代下单”服务受欢迎
一顿饭能省不少钱
外出吃饭,高丽华总是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在淘宝搜索提供“代下单”的店铺。“前几天,我在线下某连锁品牌披萨店就餐,‘代下单’了一款披萨,几乎省了一半的钱。”
高丽华向记者展示了操作流程:在某电商平台,搜索该品牌披萨店的“代下单”店铺,在商品页面挑选了一款9寸的金枕榴莲菠菠披萨,随后付款。
接下来,她打开网店客服发来的兑换链接,用链接里面的程序扫了一下实体店桌子上的二维码,并选好了就餐门店及取餐信息,点击“立即兑换”后,很快就收到店内服务员打印出来的取餐号。
“这种‘代下单’服务,就是消费者让别人代买商品。代买方利用自己的优惠渠道能拿到更优惠的价格。”高丽华告诉记者,比如这款披萨,原价为59元,而通过“代下单”实际只花了30.5元,比直接用店家的点餐小程序或者App下单便宜了28.5元。
半年前,高丽华在小红书App上了解到“代下单”这种消费方式。使用了几次后发现,的确能获得优惠。“不过,‘代下单’服务多用于连锁品牌,不同品类兑换流程大同小异。”
去年,29岁的上班族毛倩倩也开始使用“代下单”服务。
“我经常用‘代下单’买电影票,先在淘宝上选好店铺,然后把想看的电影场次、座位及影院截图发给客服,很快客服就会发来下单付款链接。这样可以比网络平台上便宜六七元。”在她看来,“代下单”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中“薅羊毛”的重要途径。
万物皆可“代下单”
背后的隐患也不少
记者了解到,目前网上“代下单”服务范围非常广,在淘宝、闲鱼等平台搜索关键字“代下单”会发现,从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餐饮连锁,到寄快递、看电影、订机票、订酒店等生活服务,都可进行代买操作。
而“代下单”之所以更优惠,是因为代买商家可通过某些渠道拿到会员价或者内部价,有时也可享折扣或特价票券。
记者在淘宝搜索专门提供“代下单”服务且排名比较靠前的店铺,看到不少店铺的销量都超过100万。这些店铺都有自建的“代下单”网址链接,服务流程也更自动化。
记者通过“代下单”的方式订购了某品牌咖啡,按照客服发来的兑换说明,从下单到收到取餐号仅用了两分钟。原价9.9元一杯的咖啡,通过“代下单”服务,只花费了7.9元。
记者了解到,虽然“代下单”看上去方便又省钱,但是其背后也暗藏风险。几乎所有的“代下单”都“不能退”。记者注意到多个“代下单”的介绍页面中都标明“在生成取餐码之后不能退款。”
除此之外,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消费者表示自己通过“代下单”不仅没有获得相应的商品和服务,反而遇到不少的糟心事。
有网友说,自己通过“代下单”方式购买了某品牌汉堡套餐,但迟迟没有收到取餐信息,最后不仅没吃上饭,而且连当初提供“代下单”服务的商家都联系不上。还有网友表示,自己通过“代下单”提前预订好酒店,结果到了酒店后才发现并没有自己的预订信息,根本无法入住。
相关媒体也披露了一些消费者因为“代下单”而被骗的消息。杭州市民杜先生花7.99元购买了一张价值15元的某品牌茶饮优惠券,打开链接领取后,不但没有领到优惠券,反而因绑定了银行卡、信用卡,被免密支付扣费了1万多元。
“代下单”难维权
仔细辨别谨慎使用
业内人士表示,“代下单”盛行,从侧面体现了消费者精打细算的消费理念。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商品通过“代下单”有更高的性价比,难免不让人心动。不过“代下单”服务本身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
该人士指出,商家推出的优惠券或折扣卡,是一些特定商家面向特定消费人群,或者在特殊时间段推出的一种引流吸客的营销方式,使用时有时间、地点等局限性,因此价格相对较低。消费者在选择前一定要注意查看自己是否符合优惠条件,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有经济损失。
针对“代下单”这种消费方式,河北东方伟业律师事务所郑洁律师表示,“代下单”并非是消费者本人和商家建立买卖关系,而是代下单方和商家建立买卖关系。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售后问题,商家只对代下单人负责。消费者只能依靠代下单人来与商家沟通,其间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实际的维权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网络平台上的服务与商品鱼龙混杂,因“代下单”模式带来纠纷的概率也会增加,消费者很容易陷入维权难的地步。
郑洁建议,消费者应谨慎使用“代下单”服务,在选择“代下单”时,最好是通过正规渠道或者在一些大型平台购买,明确售后规则,仔细辨别、谨慎下单,不要一味贪图便宜。当面对明显异常的低价时,一定要保持警惕,以免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