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验室“搬”到家里,是不是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和动手能力?不少家长网购了能做各类实验的“科学盒子”,但在家中带着孩子做实验的时候,却发现了质量不过关、材料不完整等一些问题。专家提醒,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不仅要观察实验的过程,规范的操作和准确的讲解同样重要。
塑料容器质量差
实验材料不完整
前一段时间,市民姜女士给上五年级的女儿在网购平台上买了一套“科学实验套装”。拿回这套商品后,她打开盒子发现,实验容器多是塑料试管、烧杯,化学实验常用的玻璃容器仅有两个(右图)。“塑料试管的质量比较差,有一股刺鼻的味道,表面也不光滑。”姜女士告诉记者,她带着女儿做一个加热的实验时,用到了一个玻璃容器,而使用几分钟后,玻璃容器竟然出现了裂纹,吓得她赶紧把玻璃容器装进袋子里丢掉了。
市民王先生在一家网购平台上浏览“科学盒子”时,看到一家网店有这样的广告词:“小小的一个盒子,就能做上百种实验,每天玩一个,几个月不重样。”王先生下单买回这套商品后,却有一种上当的感觉。“号称能做300种科学实验,可提供的实验材料并不完整,好多实验只是在说明书上说了步骤,孩子要是真感兴趣,就得自己准备材料。”王先生告诉记者,一个名为“神秘气流”的实验,是通过橡胶手套、矿泉水瓶、水盆等5种实验器材直观展示气压的变化,而实验介绍中标明,5种器材均需使用者自备。
“有些实验看起来像是凑数的,比如把小球放到杯子里,再用力把它甩出来,这就算是一个实验了。”市民彭女士说,如果只依靠商家提供的容器和试剂,介绍中说能做的几十种实验就“缩水”成了十几种,能称得上“有趣”的实验更是屈指可数。
操作过程较繁琐
教学效果打折扣
记者以“科学盒子”“科学实验套装”为关键词在网购平台搜索,“科学启蒙始于生活”“感受大自然的奥妙”“为数理化打基础”等广告语颇为醒目,商品列表中,销量达到数万件的产品不在少数。
说起网购的“科学盒子”,家住颐和庄园的徐女士有些失望。虽然她购买的产品也提供了视频讲解,但讲解内容仅仅停留在实验如何操作方面,所涉及的科学原理几乎没有提到。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也常常只关注到实验现象,至于现象背后究竟与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都没有涉及。徐女士认为,想对孩子进一步开展更有条理、成体系的科学教育,只依靠“科学盒子”很难实现。
“与其说是科学启蒙,我觉得更像是给孩子买了一套玩具。”34岁的全职妈妈李女士告诉记者,她的两个儿子都还在上幼儿园,没法看着说明书独立操作。就算真让他们来做实验,实际上也做不了什么。每次做实验前,她都要先看说明书自学,再按步骤操作实验,两个孩子则更多的是当观众,每次都懵懵懂懂地看个“热闹”。几次实验做下来,自己倒是学了不少知识,却很难给孩子讲明白。
实验背后
科学教育更重要
对于一些家长网购“科学盒子”的现象,市区一家中学的化学老师李明慧表示,实验的奇妙现象固然可以激起孩子们的兴趣,但还要考虑到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安全防护是否到位。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家长,利用家里的日常用品就能开展科学小实验。如果需要借助“科学盒子”这类产品,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做实验之前,需要提前进行相关的知识储备,这些同样是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小实验帮助孩子建立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动手实践能力,这是值得倡导的。家长在此过程中也要用心陪伴、引导,潜移默化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所以,实验背后的科学教育更重要。李明慧还表示,不建议在家庭环境里做温度变化显著的化学实验,以免造成意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