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家住肃宁县师素镇西王村的齐朔天,又被几个同龄的伙伴围住了。
伙伴们想让他给讲讲布达拉宫的样子。
齐朔天也很高兴地跟伙伴们讲着他看到的布达拉宫。
看着儿子的自信劲儿,齐卫松感慨,这趟旅程值了。
准备了一年
齐卫松说的这趟旅程,是今年8月1日到8月11日,他骑摩托车带着8岁的儿子行驶4205公里抵达西藏拉萨的事。
39岁的齐卫松,是肃宁县师素镇西王村人。
他在网上经营着一家玩具店,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骑摩托车。
说起这次骑摩托车去拉萨,齐卫松说,这是一年前做的一个决定。为了这次骑行,他和孩子整整准备了一年。
去年夏天的时候,齐卫松在网上看到有位父亲带着十几岁的儿子骑摩托车,沿318川藏线进藏的视频。
当时,喜欢骑摩托车的齐卫松心里就直痒痒。
一次去石家庄出差的时候,他遇到一位石家庄的骑友。对方给他讲了骑行去西藏的乐趣和注意事项后,齐卫松心动了。
回到家,齐卫松问儿子想不想去。
让齐卫松没想到的是,儿子听到这个消息后,比他还兴奋。
在做旅行攻略时,齐卫松意识到,这趟旅程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从沧州到拉萨有4000多公里,以318川藏线这条路线为例,摩旅爱好者要在途中翻越数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还要经过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多条汹涌湍急的江河。
除此之外,复杂的路况、多变的天气,也都非常考验摩旅爱好者的体力和毅力。
“路途虽然艰辛,但途中壮丽的景色同样难得一见。这一路有草原、冰川、雪山、峡谷、原始森林、大江大河……我想,很多向往自由与远方的摩旅爱好者,都会把体验进藏之旅视作人生梦想。”齐卫松说。
爷俩儿很兴奋,但当时家人是不同意的。“家人担心孩子太小、路上不安全。”齐卫松说,后来经过商量,他们决定一年后出发。
长途骑行必须得有个好身体。这一年时间,齐卫松和儿子每天都会跑步、打羽毛球。
每到周末,齐卫松会带着儿子进行200公里以内的短途骑行。
“刚开始,他累了就会闹情绪,但慢慢地,越来越适应了。”齐卫松说,今年8月1日,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他骑摩托车带着儿子出发了。
路上的学习
除了装备上的准备,齐卫松还悄悄做了一项准备——知识准备。
齐卫松说,在做攻略时,他了解到他们经过的地方有泸定桥以及怒江大桥等。他觉得这都是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的地方,所以他查阅了一些资料,准备到地方讲给孩子听。
除了爸爸准备的知识,齐朔天说,出发第一天,他就学到了知识。
原来,父子俩出发的第一站是山西省太原市,而在抵达这座古城之前,他们要先过太行山。
“都说山里天气多变,我可是领教了!”提及旅途第一天的经历,齐朔天一脸兴奋,“我们在山里赶路时,前一秒还风和日丽的,后一秒人和摩托车就钻进了雾里,再往前走一会儿,又突然下起了雨。我赶紧招呼爸爸穿雨衣,结果刚把雨衣找出来,雨就停了……”
骑行第6天,父子俩到达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小学语文课文《飞夺泸定桥》中的泸定桥就在这里。
齐卫松觉得这里比较有教育意义,他决定和儿子在这里休整一天时间。
齐卫松带着儿子专门来到了泸定桥前,桥下面就是大渡河,河水湍急。
“因为当天泸定桥是被封起来的,所以我们没能上桥体验。”齐卫松说。他跟儿子讲,当时红军就是冒着危险,踏着桥上的铁索冲向对岸的。
齐卫松说,儿子看着如今泸定桥周边的样子,不住地感慨,“红军前辈们太勇敢了,我太佩服他们了。”
在骑行第9天的傍晚,齐卫松和儿子抵达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的怒江大桥。
这座桥是进藏的必经之地,也是川藏线的咽喉要道。
齐卫松说,当年为了修川藏线,解放军战士用铁锤、钢钎等工具,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山上修路,在奔腾咆哮的河流上架桥。
他们用4年多时间修建了川藏线,创造了公路史上的奇迹,也有很多人为了修路长眠于此。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为了纪念修建川藏线的战士们,经常有人在怒江大桥边摆放鲜花和水果,过往司机也会鸣笛致意。
那天,齐卫松将摩托车停在大桥上,给儿子讲述了这个故事。
故事讲完后,父子俩站在桥上,看着过往车辆,他们什么话都没说,又仿佛说了很多话。
体能的挑战
路上能学习到很多东西是真的,体能上充满挑战也是真的,尤其是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
骑行第4天,齐朔天就经历了一次挑战。
齐卫松说,那一天,按照他们规划好的路线,要从陕西省西安市骑行到四川省广元市,全程560公里。
他们原计划当天下午6点钟左右就能到酒店,可因为天气和路况的原因,一直到晚上10点半才到达酒店。
“那天早上,我们是8点半多从酒店出发的,因为是在西安市区,所以刚开始骑得比较慢。”齐卫松说,出了西安市区后,天就开始下雨,他和儿子穿上雨衣,开始雨中骑行。
因为下雨,路上又堵车。“那一天真的是比较困难的一天。”齐卫松说,他一直担心儿子会受不了或者出现身体不适。
“那一天路上,我一直问他累不累。”齐卫松说,孩子给他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当天到达酒店时,他们已经骑行了14个小时,这对齐卫松是个挑战,对齐朔天更是个挑战。“他从来也没坐过这么长时间摩托车,以前坐的时间稍长一点,就会嚷嚷屁股疼。”齐卫松说,那天过后,孩子告诉他,其实当天他挺累的,但为了能到达目的地,他不愿意说累。
齐卫松和儿子是在骑行的第11天到达拉萨的,那一天算是一个胜利。
齐卫松和儿子还有一个心愿:去看珠穆朗玛峰。
经过两三天的休整,在骑行第15天的傍晚,他们来到海拔53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准备第二天到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处看珠峰。
“那天天气特别好,我们俩兴冲冲地去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那里看珠峰,可走了没多久,朔天就出现了高原反应。”齐卫松说,孩子一个劲儿地说头疼、头晕,走不动路。
当时,他们距离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仅剩100多米。齐卫松赶紧拿出氧气瓶让孩子吸氧。
齐卫松当时以为孩子会放弃,没想到稍作休息后,孩子又重新站了起来,走20多米再吸氧……
“就这样走一段路吸一次氧,走一段路吸一次氧。”齐卫松说,最终他们到达了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
“到达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巍峨耸立的珠穆朗玛峰,我这次跟爸爸骑行的目标实现了。”齐朔天说,有了这次经历,他以后遇到困难都不怕了。
成长
齐卫松说,看着孩子忍着高原反应,吸着氧向目标前进的样子,那一刻他感觉孩子长大了。
其实不仅仅是那一刻,齐卫松说,这一路上,孩子有很多时候都让他有了这样的感慨。
原来,骑行第7天的时候,父子俩抵达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
雅江县的海拔在2500米左右,一到这里,齐卫松就出现了胸闷的高原反应。他立刻询问儿子是否难受,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心里踏实多了。
那天,是齐朔天把所有行李都拎到房间里,也是齐朔天把他们换下来的袜子洗干净的。齐卫松说:“这些活儿在家里他是从来没有干过的。”
这一路上,齐卫松带着齐朔天一起做攻略:第二天的目的地是哪里,酒店住在哪等。
“其实这也是为了锻炼他。”齐卫松说。
如今,父子俩从西藏已经回来一段时间,齐朔天这次去西藏锻炼出的技能没有变。
齐卫松说,以前在家里,齐朔天洗漱、写作业都需要人催,袜子、内衣等也需要大人帮忙洗。
“从西藏回来后,他真的一下子长大了,做事情不需要人催了,袜子、内衣等小件衣服都是自己洗、自己晾了。”齐卫松说。
不仅如此,现在齐朔天在学校里已经有了很多“粉丝”。大家总爱围着他让他讲讲爸爸骑摩托车带他去西藏的经历。
齐朔天会把飞夺泸定桥、解放军战士修川藏线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有的时候讲着讲着,他还会红了眼圈。”齐卫松说,这次骑行最大的收获就是孩子的成长。
如今,每到孩子放假时,齐卫松依旧会带着孩子进行一次短途骑行。
他说,这是为下一次长途骑行做准备,他以后会继续带儿子去看祖国的壮丽山河。
(本版图片由齐卫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