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菊花飘香。10月15日,在吴桥县桑园镇大辛村的花卉育种研究基地(米娅农场),百亩菊花盛开,一团团、一簇簇,五颜六色竞相绽放,美景如画。在这片花海中,100多名村民正穿梭其中采摘菊花。
基地负责人崔冉冉,来自北京、扎根吴桥,发展特色农业,深耕菊花种植。她不仅自己实现了创业梦想,还为当地村民打开了一条“花样”致富路。
小小一朵菊,开出“希望花”
“这是小葵香菊,用于制作茶菊,是咱中国农业大学菊花研究团队的新品种,营养价值要高于普通茶菊。”在一片金黄色的菊田里,崔冉冉摘下一朵1元硬币大小的金黄色菊花展示给记者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982年出生的崔冉冉,大学主修食品科学专业,因为对这门学科的热爱,“种出绿色、健康的食品”一直是她的梦想。
崔冉冉祖籍河北,全家人对河北有很深的感情,再加上家里人在吴桥有生意,而吴桥大辛村地处105国道西侧、京杭大运河东岸,紧邻吴桥杂技大世界,属于吴桥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核心区,于是崔冉冉把她创业“追梦”的地方选在了大辛村。
2017年,35岁的崔冉冉在大辛村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用于农业种植,“农业+文旅”是她给种植基地的定位。和很多“农场主”一样,基地种上了桃树、樱桃树、杏树、桑椹树等果树,还种植了食用玫瑰。
6年来,农场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让崔冉冉颇为着急。她多次市场调研分析发现,基地虽然是绿色种植,但种植的产品“中规中矩”,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经过深思熟虑,崔冉冉打算寻找新的出路。
去年6月,崔冉冉迎来了转机。经朋友介绍,她结识了中国农业大学菊花研究团队。“菊花生长周期短、品种丰富,既可观赏,还有药用、茶用、食用价值,再加上有专门的团队研发菊花品种,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崔冉冉说。
起初,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团队把育种基地选在了云南,崔冉冉“三顾茅庐”,最终团队被她的诚心打动,把小菊花的种子播撒在了大辛村的土地上。
小小一朵菊,开出“致富花”
有中国农业大学菊花研究团队“护航”,崔冉冉迅速调整产业结构,除了继续种植玫瑰、芍药等花卉,还试种了100亩菊花。优选品种、育苗、栽种、人工堆肥、除草……在崔冉冉和村民们的精心照料下,百亩菊花大获丰收。
“菊花在每年4月育苗,6月定植,10月开花采摘,花期20天至30天,适合在咱们这发展下去。”看着丰收的菊花,崔冉冉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叮……”“叮……”在崔冉冉的微信群里,不时有客户留言预订菊花产品。崔冉冉介绍,基地种植的观赏菊有400多个品种,现在已有8万多株销往内蒙古、银川、北京等地。茶菊有3个品种,小葵香菊、白重香菊是中国农业大学菊花研究团队专门研发的新品种,口感和营养价值要高于普通茶菊。“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茶菊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为今年是第一次试种,产量不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崔冉冉说。
崔冉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桃树平均每亩收入6000元至8000元,而菊花平均每亩收入在3万元左右,翻了几倍。深加工制成的茶菊、玫瑰鲜花酱、玫瑰纯露更是赢得了众多“铁粉”。
一朵小菊花,不仅开出了“致富花”,还开出了“文旅花”。今年9月,崔冉冉举办了“菊花节”旅游季,百亩菊田姹紫嫣红,美景如画,吸引了天津、德州、衡水等地的市民前来赏花打卡。
“听朋友说吴桥杂技大世界附近有片菊田特别美,果然没让人失望,非常漂亮!”前来游玩的马先生来自德州,他和家人游览完吴桥杂技大世界,开车六七分钟便来到了花卉种植基地。“非常适合自驾游。”马先生说。
赏花拍照,休闲采摘,享受美景,沧州市民张静和闺蜜穿梭在花海,玩得不亦乐乎。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在抖音上刷到网友拍的视频找到了这里。“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形态各异的菊花,真是太美了!我把视频和图片转发到朋友圈,很多朋友留言问我这是哪里,没想到我还成了景区代言人。”
小小一朵菊,开出“幸福花”
随着菊花采摘季的到来,大辛村77岁的村民林占奎甭提多高兴了。“现在,我把家里的10多亩土地流转了出去,除了每年能拿到租金,我和老伴每天都来种植基地打工挣钱。”
同村的朱延凤今年71岁,是采摘园里的“快手王”,别人一天采摘10公斤菊花,她却能摘20公斤。“我这个岁数用工单位都不招,现在好了,我们村不仅变漂亮了,还在家门口实现再就业,一天能挣100多元。”朱延凤一边娴熟地采摘菊花,一边高兴地说。
吴桥县桑园镇的满东福每天骑半个小时的电动自行车来基地采摘菊花。“家里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爱人和公婆常年在外地打工,我每天8点前把孩子送到学校,下午3点半接孩子,挣钱顾家两不误,非常合适我。”
吴桥县桑园镇大辛村党支部书记林占胜告诉记者,目前,大辛村流转土地1000余亩,花卉种植基地不仅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他说:“从育苗、除草、管理到采摘,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高峰时,基地每天用工达200多人。本村村民有一百四五十人,外村也有六七十人。”每到种植基地用人时,林占胜就会在村里的微信群“吆喝”一声,组织当地村民采摘菊花,既确保及时采收,又能给村民增加收入。
小小一朵菊,种出好“钱景”。“明年,我们计划把菊花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打造集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研学拓展于一体的花卉育种研究种植基地,实现菊花种、产、销、观一体化,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延伸菊花产业链条,提高菊花的深加工能力,把菊花打造成基地名片,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崔冉冉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