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
第04版:04

身患癌症的献县女作家王英,6年行程6万余公里,走遍大半个中国,寻访30多位回民支队老英雄、100多位知情者。王英时刻提醒自己,要坚持下去——

与时间赛跑,把英雄的故事留住

王英为回民支队老英雄留下生命的印记

本报记者 吴艳

“谢振亚、吴树堂、马庆功、张光……”晚上临睡前,54岁的王英躺在床上,嘴里喃喃念叨着这些英雄的名字。他们都是曾经参加过冀中回民支队(以下简称回民支队)的战士,他们的故事也像过电影一样在王英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想到谢振亚,王英脑海中又回到9月30日那天,谢振亚的后人终于等到了“迟到”83年的烈士证。“谢谢,要不是你的坚持,我们家早就放弃为父亲申烈了!”谢振亚烈士的儿子、88岁的谢昌美哽咽地握着王英的手,迟迟不肯放开。

自从6年前,决定写长篇纪实文学《回民支队》之后,王英就踏上了漫漫寻访征程。因困难重重,她很多次想要放弃,最终都坚持了下来,哪怕身患癌症,也没有让她停下脚步。

寻访英雄,时不我待

2018年8月,王英参加鲁迅文学院河北作家班的学习时,得到了采写马本斋英雄事迹的任务。

在搜集回民支队各种资料的过程中,很多战士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她的脑海里。他们的英雄壮举,一次次让王英震撼。

“描写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文字很多,但描写回民支队其他战士事迹的文字作品却少之又少。”作为马本斋的同乡,王英想为回民支队的战士写一部纪实作品,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去倾听,去记录,去感受,让英雄们的名字和他们所做的一切,能以文字的形式,留给世人。

当王英决定要寻访回民支队的英雄事迹,留下一部书时,她也没想到自己踏上的,是如此漫长、艰难,却又让她无法割舍的一个人的“长征”。

这个“长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参加过当年战斗的回民支队的英雄们,即使仍然健在,也都已是近百岁的高龄了,且居住在全国各地。

当然,这还不是最大的困难,摆在王英面前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找到这些老英雄。

王英想尽一切办法,不仅自己发布征集信息,还发动身边朋友帮助扩散。

当年快过年的时候,王英终于从衡水一位朋友那里获知了第一条线索:一位回民支队的老英雄,如今在兰州军区干休所生活。

刚过完年,王英迫不及待地赶到兰州。

那是一位96岁的老英雄,除了耳聋,身体仍旧硬朗。王英说,当时自己实在是太激动了,面对老人,她用中国人最隆重的礼节给老人拜年,郑重又庄严地双膝跪地,献上后辈们对这位英雄沉甸甸的敬意。

老人姓李,他告诉王英,马本斋的那匹马名叫“海里青”;马司令上马根本不用蹬马镫,一步就蹿上去了。他还说,马司令与战士们打成一片,喜欢跟战士们开玩笑……一个个生动又鲜活的画面扑面而来。

对于王英来说,这些画面,这些细节,是无比珍贵的创作素材,她觉得,没有比“真实”更有力量的记录。

罹患癌症,脚步不停

从那以后,王英不断接到一位又一位回民支队老英雄的信息,也习惯了在外奔波的滋味。她不仅走遍了沧州多个县市,还一次次出发,奔赴北京、山东、河南、湖北、内蒙古、宁夏、江西、新疆……

每一次寻访,对王英来说都意味着一次“幸运”。因为老英雄们的年纪太大了,这让王英时刻有一种紧迫感。她每次都要全程录音录像,留下宝贵的资料,还要请老英雄们打下手模,留下他们独一无二的生命印记。

2021年,青县籍烈士肖士相的家人求助王英,想找到烈士的下落。根据家人提供的信息,她推断烈士可能牺牲在衡水市阜城县的高纪庄突围战中。烈士家人立刻赶赴位于阜城县的本斋纪念园,最终圆了多年的寻亲梦。

就这样,王英利用掌握的线索和资料,先后为5位烈士找到了亲人。

一次次出发,一次次寻访,越来越多鲜活的历史画面,越来越多带着硝烟味道的英雄壮举,越来越多在岁月的长河里渐渐消失了的声音,都汇聚到王英这里。

“那时候,没有什么能让我停下脚步。”王英一直在拼命地和时间赛跑。

2022年10月3日,这是一个让王英终生难忘的日子。医生的一句话让她暂时停下了寻访回民支队老兵的脚步。“乳腺癌晚期,癌细胞已扩散到淋巴和肺,需要接受化疗。”

当时的王英很怕,她怕自己的病好不了,怕自己不能继续寻访,怕自己的使命无法完成。

经过治疗,王英病情逐渐好转。那段时间,她每过21天就要接受一次化疗。

2023年5月,接受过7次化疗,17次靶向治疗后,王英的病情逐渐稳定,她继续踏上了行程。家人心疼地责怪她:“你不要命了!”

王英下意识地说:“那么多老英雄还等着我,他们的年龄等不了多久的。我已经停下太久了,必须和时间赛跑。”

独一无二的生命印记

一次次走访,王英记录下了那些令人震撼的细节。

94岁高龄的女战士右臂上文着一朵梅花。老人说:“战斗随时会打响,一旦我牺牲了,辨认的标志就是这朵梅花。”

一位身在广州的将军去世后,要把骨灰分成88份,埋到衡水市阜城县本斋纪念园中的88个坟头里,和他在高纪庄突围战中牺牲的88位战友永远在一起。

同样是在本斋纪念园中,一位烈士的亲人因找不到烈士遗骸,在88个坟头一一叩拜,口中叫着:“大哥,妹子来看你了!”

黑龙江省伊春市仍健在的吴树堂老人,操着沧州口音回忆起了黄骅遇害的经过……

哪里有健在的老战士,王英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她想亲自去见见这些为国家浴血奋战的英雄们,哪怕只看一眼,也值了。

今年6月20日,王英来到海口,寻访回民支队曾经的战士陈月山。

当王英见到陈月山时,这位98岁的老人已经病危。他的儿子陈柏睿一边流泪,一边讲述着父亲的事迹,并配合着王英将老人的手模印到了宣纸上。

两个小时之后,陈月山老人就去世了。

当得知这个手模是王英受河北省军区之托,为河北革命军事馆征集老英雄们的活手印时,陈柏睿对王英说:“父亲虽然去了,但他的红色活手印留下来了,老一辈革命军人的精神传下来了,冀鲁边抗日英雄的精神传下来了。谢谢你!”

每一次寻访,对王英来说都是一次心灵上的震撼与洗礼。除了那些英雄事迹,老英雄们豁达的心态、对战友们深深的思念,无不深深感染着王英。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回民支队的一名女兵。

当遇到经济上的压力,体力上的劳累和受访家属的不配合时,王英也想到过放弃。

但每到此时,心底就有一个声音响起:“你是一名战士,你要排除万难,继续前进。”

甚至在一次为烈士正名的过程中,家属都要放弃了,王英仍不放弃。

“迟到”83年的烈士证书

2020年9月的一天,正在宁夏采访的王英忽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电话是河南省漯河市的一名地方党史研究者打来的。

他代表漯河籍回民支队六中队指导员谢振亚的家属向王英求助:这位早在1941年就牺牲的老党员,因证据不足,至今未被评为烈士,希望王英在今后的采访工作中多加留意,看还能不能找到他仍健在的战友,为谢振亚申烈,还他一个名分和公道。

王英当即告诉他:“我在回民支队的文献资料里见过谢振亚的名字,我会尽最大努力去促成这件事的。”

话虽这么说,可获取相关信息却如大海捞针,王英要去哪片海里才能捞到需要的那根针呢?

从那之后,王英每走访一位回民支队的战士,都要向其打听谢振亚的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谢振亚唯一健在的儿子,年逾八旬的谢昌美不再抱有幻想,想着放弃为父亲申烈。王英却没有放弃。

“可能是我的执着感动了上苍。”一次,王英到武汉采访从回民支队走出来的开国中将96岁的张书坤老人。

张书坤告诉王英:“我能有今天,多亏了当年的指导员谢振亚。后来听说,1941年春,他在雄县战斗中负了重伤,因为当时缺医少药,他伤口感染牺牲了……”

王英欣喜若狂,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传到河南。很快,谢昌美和家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了武汉。

96岁的张书坤一见到86岁的谢昌美就哭了,说:“你和你父亲长得太像了!”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拥而泣。

随后,张书坤用颤抖的双手,艰难地、极其庄严地开具了证明。

经过层层论证、审批,终于,谢振亚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发文追认为革命烈士。

收到这个消息时,王英刚刚结束化疗,身体虚弱到了极点,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这一巨大的喜讯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她想积攒体力,为烈士再做点什么。

想到谢振亚牺牲时年仅28岁,家中没有留下任何照片,王英便请在沧州师院美术学院任职的朋友张超平,按照88岁谢昌美的照片,六易其稿,义务为28岁的谢振亚烈士画了像。

2023年10月,王英将画像送到了河南漯河后谢村谢昌美老人手中。谢昌美抱着父亲的画像泣不成声,这对分别了85年的父子终于团聚了。

王英让谢昌美老人抱着画像坐在椅子上,给他们拍了一张合影,并把这张照片命名为《28岁的父亲·88岁的儿子》。

按照程序要求,烈士证在2024年9月30日,第11个烈士纪念日前颁发。

这一天,王英再次来到河南,见证了这感人的一幕。

对于谢家人而言,这是一张“迟到”的烈士证,申列成功就是终点。但王英的使命却还没有完成,她仍在挂念着自己没有完成的“长征”——回民支队史料搜集。

天冷之前,王英计划再去一次辽宁葫芦岛,那里还有一位老英雄在等着她……

(本版图片由王英提供)

2024-10-21 身患癌症的献县女作家王英,6年行程6万余公里,走遍大半个中国,寻访30多位回民支队老英雄、100多位知情者。王英时刻提醒自己,要坚持下去——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43620.html 1 与时间赛跑,把英雄的故事留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