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煤,火炕作为北方传统的取暖方式,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和人们生存的智慧。
记忆中的火炕是由一块块厚重的土坯精心堆砌而成的,每一块土坯、每一锨泥巴都浸润着父母辛勤的汗水。他们细心地在炕的内部留下一条宽敞的通道,那是通往温暖的道路;随后,混杂着麦草的泥浆层层覆盖,直到整个表面光滑平整,仿佛大地给予我们最坚实的拥抱。待到一切归于平静,干燥的土炕散发出淡淡的泥土香,母亲便开始布置这即将成为家中灵魂的空间。
我们家有一片小树林,它不但是我们童年欢乐的源泉,而且是秋冬季取暖的保障。落叶时节,母亲会带着我和妹妹们,背上背篓,手持她亲手制作的扫帚,一起走进这片金黄色的世界。我们穿梭在林间,脚下是厚厚的落叶“地毯”,发出“沙沙”的响声,宛如大自然演奏出的最美乐章。我们将这些落叶扫成一堆堆的,母亲将它们装进背篓和麻袋,带回家里,成为秋冬季火炕里的燃料。
母亲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填炕。她穿着破棉袄,弯着腰,把事先混合好的树叶之类的燃料一铁锨一铁锨地扔进黑黢黢的炕洞。快要填满的时候,母亲在洞口处塞入一捆麦草,“嚓”的一声,一根火柴点燃了燃料。倒灌出来的黑烟呛得母亲直咳嗽,熏得她两眼发涩、流泪,衣袖上也时不时地蹭上一些炕洞口的草木灰,头发上也落了一层灰,可她从来不说一句埋怨的话。
房间里早已弥漫着一股令人垂涎欲滴的香味——那是母亲为家人准备的丰盛的早餐。我和妹妹们坐在火炕上,看着炉火上的锅正发出“滋啦滋啦”的响声,那是在告诉我,第一张烙饼已经快要出锅了。母亲用铲子小心地翻动着饼,只见它两面金黄,边缘微微卷起,散发出诱人的光泽。这是母亲的秘籍:烙饼的关键在于掌握好火候,这样才能保证每一张饼都外酥内软、口感绝佳。
随着一张又一张烙饼被摆放在盘子里,空气中充满了面粉和油混合的独特气息。母亲还在旁边准备了一些小菜作为搭配:一碟清脆爽口的小黄瓜,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还有几块自家腌制的胡萝卜丝。这些看似简单的食材,在这一刻却构成了最完美的组合。它们不仅能够丰富早餐的口味和层次,还能满足我们的喜好。这样一份充满爱意的早餐就做好了。
我们围坐在炕桌旁,品尝着这份母亲用心准备的美食。那一刻,心中都是满满的感激和幸福。这就是家的力量,也是早餐所能带来的简单却又深刻的快乐。母亲的声音在暖和的炕面上飘荡,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寒冷的晚上,家人们会围坐在火炕上,讲述各自一天的经历。我常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听着她低声吟唱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