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河北省廊坊市燕郊镇的刘敏最近苦于无法给失能的母亲寻找一家合适的养老机构。
刘敏的母亲需要24小时看护。前一阵,母亲感冒了,刘敏在手机上设置了8个闹钟提醒,生怕忘了给母亲喂药、拍背。此外,还要换尿不湿、喂水、查看大小便和翻身。
照顾老人的重任和生活的负担压得刘敏喘不过气来。和家人商量后,她决定将母亲送到养老机构进行看护,因为“我要挣钱才能养她”。可咨询了多家机构后,因完全失能,还有各种基础疾病,母亲被拒之门外。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同意接收的机构,却费用极高,让刘敏打了退堂鼓,“想给老人找个合适的养老机构太难了”。
对于失能老人来说,医养结合模式被认为是解决其长期照护、治疗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根据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长寿时代中国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在过去的10年里,我国养老机构建设与发展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结构性缺陷。机构作为集中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专业照护服务需求的场所,照护功能不足,仅有五分之一的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接受专业护理。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收费高、服务质量和硬件设施跟不上,是一些失能老人家庭对养老机构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价格高的住不起
价格低的服务差
记者近日对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顺义区、大兴区等地16家养老机构进行了探访和电话咨询,目的是了解机构对失能老人的接收能力和护理服务费用情况。在这16家机构中,其中7家在其宣传公告中明确表示接收失能老人,另外9家则未表明态度。根据老人的失能程度,这7家机构中,每月护理费为3000元至1.3万元不等。
价格高的住不起,价格低的服务差,刘敏对此深有感触。考察完那家能接收完全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后,她用了一个形容词——落荒而逃。在这家机构里,她看到护理员正在给一位中度失能的老人喂饭——挖一勺子“哐哐”往嘴巴里塞。
“失能老人能跟正常人一样吗?他们的吞咽功能都下降了。屋内还充斥着老年人排泄物的味道!我无法忍受母亲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刘敏说,“三四千元的不敢去,上万元的又供不起。像我们这样家庭月收入在两万元左右的双职工,很容易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其他省市同样存在此类问题。在记者咨询的山西省运城市多家养老机构中,有一家明确表示没有能力接收重度失能的老人,其余机构则表示,可以根据具体失能情况进行房间、护工安排。有个别养老机构可以提供单人间住宿、护工一对一护理服务,但价格相对较高。按照2023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3505元,平均月收入不足2000元来看,一些养老机构收费是这一数值的两三倍还多。
邹霞曾在安徽、上海等地从事多年养老机构管理工作。她发现,多数家庭在面对高昂的护理费用时会感到压力重重,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护理的重度失能老人家庭来说,护理费用往往占据月支出的极大比例,给家庭财务带来了严峻挑战。一些家庭因无法承担高昂的费用,只能无奈地将失能老人留在家中照顾,这不仅给家庭成员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还可能影响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
人手不足,性价比低
一些机构能推就推
“对双职工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亲自在家照护失能父母会面临巨大的困难。”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说,比如工作忙碌,子女无法随时侍奉父母;剧烈的人口流动也让子女很难与父母生活在照护可及的范围内;子女缺乏专业的照护技能,家庭缺乏专业的照护设备等。
“老年人,尤其是年迈和失能的老人,多有自己是‘麻烦’‘累赘’之感,于是,入住拥有专业护理人员和专业护理设备的养老机构,成为许多失能老人度过晚年的选择之一。”穆光宗说,但提供社会照料的养老机构对于是否接纳失能老人的态度截然相反。
他注意到,一些养老机构因怕麻烦或怕承担风险责任,排斥失能老人入住;还有一些养老机构希望失能老人入住,因为专为失能老人服务收费更高、利润更多,且失能老人因不能随意走动,对机构位置等要求较低,更有利于机构管理。
近日,记者在运城市调查期间,就遇到了排斥失能老人入住的养老机构:××服务中心是运城市内唯一一家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根据房间分为单人间1000元每人每月、双人间650元每人每月、三人间450元每人每月、夫妻间1000元两人每月这4种收费标准。
记者注意到,根据护理标准还分为三级护理200元每人每月、二级护理(半护)700元每人每月和一级护理(全护)1300元每人每月,另外,加收取暖费和伙食费。其中,二级护理另增加协助晨起、夜间洗漱、提醒用药、修剪指甲、协助洗澡等服务内容。一级护理另增加协助穿脱衣、帮助服药及药物管理、内务整理、大小便护理、布置睡眠环境等服务内容。
虽然服务项目中写明了一级护理包含全护,但是当记者问及是否可以接收完全丧失行为能力的老人时,办公室内的两名工作人员对视一眼,均面露难色。
“若只是行走不便、上下床困难,我们可以接收,但如果是完全瘫痪在床不能自理的老人,我们可能就照顾不过来了。”一名工作人员直言,主要是因护工收费较高。机构本身经费有限,导致现在机构内护理员人手不足,一名护理员至少要同时照料三四名老人,有的甚至要同时兼顾几个房间。在这种情况下,一名完全失能的老人无法享受一对一的贴身照护,一旦发生意外,很难第一时间响应。
除人手不足外,床位也较为紧缺。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年供暖前是入住的一个小高峰期。院内目前200多张床位,基本入住率能达90%以上,条件较好的单人间、双人间有时甚至需要排队。
紧缺的床位让“人情”有了运作空间。采访过程中,有一名市民告诉记者,他就是托了好多关系,才将近90岁的老母亲送进这家服务中心的。
6位失能者挤一屋
收费标准不甚明朗
那么,能够接收完全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情况如何?
记者来到位于运城市某中心医院附近的一家医养中心。对于完全失能老人,工作人员称机构可以接收,但需要入住护理区。价格方面,“3800元打底,此外,还需加收冬天3个月的暖气费,每月200元;夏天3个月的空调费,每月200元。老人吃的药、纸尿裤的钱都不包含在内”。这样的价格对标的只是6人间,基本都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入住,房间内一名护工固守,全权负责所有6位老人的照护。
采访过程中,记者并未看到相应的明细或文字性的收费标准,而这样的问题在工作人员的回应中只落得一句“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我们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评估”。
当记者问有没有人数更少的房间时,工作人员称6人间是失能老人最适配的,也有双人间、3人间,价格差不多,但护工不能全程守在一个房间里,而是一名护工负责两三个房间,“如有起夜、想翻身这些情况,可能不能及时发现”。
随后,工作人员带记者参观了护理区的6人间。3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两边靠墙各并排摆放着3张床,床边吊着隔帘,拉上就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墙上电视正在播放电视剧,但房间内没有一名老人的注意力在电视剧上面。房间内有5名老人,3人躺在床上,盖着被子。距离门最远的床上躺着的老人头发已经掉光了,工作人员说这是位百岁老人,已经在这里住了好几年了。有一个人坐在床边,背对着窗户,好像在发呆,还有一人坐在轮椅上,正在自己吃饭。一身绿衣的护工看上去50多岁,坐在门边观察房内的情况。
“这个房间里基本都是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即使是你看到的能自己吃饭的那个老人,也不仅行动不便,还有点老年痴呆,没有排便意识,经常大小便失禁。基本上每个老人都需要护工花费很多的精力。”工作人员说。
“对失能老人的照护,不等同于一般的家政服务,要求更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陈学斌建议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保证从业人员地位、待遇等,让其获得全社会的尊重、认可,使其安心、乐意、光荣地为老年人服务。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