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爱 牛健存 本报通讯员 刘春晓 王庆儒 李娟 摄影报道
在中华文化艺术瑰宝中,书法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一博大精深的领域里,汉字镂空书法艺术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形式,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
汉字镂空书法艺术,字如其名,它的特点是以细线在字体笔画的两侧描摹出轮廓,达到状物言情的艺术效果,呈现出留白的空间感。
笔者带着对镂空书法艺术的无限想象,走近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字镂空书法艺术第四代传承人杨立怀,了解他与这门独特艺术的深厚渊源……
1
镂空书法源远流长
在中国书法领域中,有一种字体名为汉字镂空书法,即沿字体笔画的两侧以细线钩出字形,字虽中空却若游丝萦绕,别有韵味。
汉字镂空书法艺术源于双钩笔法,探寻汉字之美,汉字镂空书法艺术不可错过。它以笔为刀、以墨为色,可谓是一笔一划尽显匠心独运。
在创作时,汉字镂空书法艺术使用的是双钩笔法。关于双钩笔法的起源,没有确切的记载。不少人认为双钩笔法起源于隋唐,是古时人们临摹古帖的重要书写方式。
“古时候,由于没有先进的印刷技术,人们临摹书法名家名帖的时候,大多会按照作品勾勒出字体的空心字,然后再填墨摹写。”杨立怀介绍说,历经千年的发展,双钩笔法不仅成为书法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南宋时期的姜夔在其《续书谱》中曾说:“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体。”这道出了双钩笔法的标准。宋代诗人陆游更是用“妙墨双钩帖,奇声百衲琴”的佳句称颂双钩笔法的精妙。
“我的高祖杨伊奎书法造诣很高,听父亲讲述,高祖父闲暇时喜欢用双钩笔法勾勒出字的轮廓,体会书法家运笔之法。”杨立怀回忆说,杨家祖辈耕读传家已久,无论是伯祖父还是父亲在临帖之余,都擅长用双钩笔法描摹字体轮廓。经过几代延续和传承,汉字镂空书法技艺日臻完善。
2
研习数载终成一技
花甲之年的杨立怀,出生于海兴县小山乡小山西村的一个书香世家。“我家的房子是我们小山这里有地方特色的石头房子,冬暖夏凉。”站在屋前的小院内,杨立怀指着面前的四间平房说,这里是杨立怀从小生活的地方,也就是在这里,七八岁的杨立怀受到长辈的熏陶,开始学习书法。
在伯祖父杨云章和父亲杨长荣的教导下,杨立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临习摹帖,渐懂笔势。“跟着长辈学写毛笔字的时候,他们常常是把字体的一笔一划勾勒出来,让我填墨摹写。”杨立怀从小就对镂空书法感兴趣,可是父亲却教导他,想要写好镂空书法,一定要经得起等待。
“只有经年累月地习练传统书法,厚积书法功底,才有底气写出形神俱佳的镂空书法,否则写出的也只是徒有其表的艺术字。”杨长荣常常这样告诫杨立怀。
习练书法20多年后,杨立怀尝试创作汉字镂空书法作品,“我完成第一幅镂空书法作品后,就兴冲冲地投稿到北京的一家报社,结果却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杨立怀没有气馁,反而打起精神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汉字镂空书法上。
时光从不辜负赶路人。经过几年的打磨,杨立怀的汉字镂空书法技艺日渐精湛。他能熟练使用汉字镂空书法技艺写行书、楷书、隶书、草书、金文等字体,并能自成风格,各具神韵。
初见杨立怀的镂空书法,很多人都会被那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震撼。这些汉字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或飘逸如仙,或凝重如山,每一个字都透露出杨立怀对书法的深厚理解和独特感悟。
3
勾连流转传承赓续
每天坚持书写镂空书法是杨立怀多年养成的习惯。他潜心钻研字体结构,笔画的一起一收、一转一折,轻重虚实都力求形具而神生。
杨立怀有两个铁皮盒子,里面装着上百根空笔芯,是他多年写镂空书法攒下的,也记录了他笔耕不辍、求善求美的过程。
“这一根笔芯能写将近3公里的长度,写一篇6000多字的作品,就需要用5根笔芯。”杨立怀举着手里的空笔芯笑道。为了能找到适合书写镂空书法的笔,杨立怀尝试了不少笔,甚至还自己动手做笔,只为写出更好的镂空书法。
“要写好镂空书法,就要掌握每个字的书写结构,既要了解天覆地载的运笔,又要知晓让左让右,还得知道间架结构。总之,字的结构要领要烂熟于心,才能得心应手,心领了才能神会,神会才可以进入意境。”杨立怀边运笔书写边介绍说,最初时,一个镂空汉字他要写上百遍方能成形。
多年来,杨立怀一直奔波在推介汉字镂空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他参加各种书法展演会进行宣传。他创作的《岳阳楼记》《赤壁赋》等作品也多次在书法展览中获奖,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为汉字镂空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他,也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我的女儿杨晓薇从小跟着我学习汉字镂空书法技艺。如今,她在工作之余也坚持书法创作。”杨立怀说,多年前他从海兴县某机关退休,空闲下来的他又开始教授孙女杨晨曦和外孙女温紫珝习练镂空书法。
“两个孙女虽然学习镂空书法时间不长,但都对汉字镂空书法艺术十分感兴趣。”杨立怀满是慰藉地说。
杨立怀把汉字镂空书法艺术视为春蚕吐丝,下笔时如游丝一般拉长、婉转、伸展、曲绕,然后组成篇章。每幅作品虽然字字空心,但气如苍松、骨势凸显。
在传承汉字镂空书法的过程中,杨立怀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信,这门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值得被更多人了解、欣赏和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