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久坐之后,大家是不是经常感觉浑身乏力、腰酸背痛?
不少人选择针灸来给身体“松松绑”,不过,最近却有人因针灸而进了抢救室。
1
针灸后,26岁女子发生气胸差点憋死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26岁的小玲(化名)因伏案久坐导致腰酸背痛,便前往家门口的养生馆接受物理治疗。理疗师告诉她,她肩颈部有淤堵积滞,需要通过针灸来“疏通”。
所谓的医师在她的肩膀、后背等处连扎几针,没想到几个小时后,小玲开始出现咳嗽、胸口发闷并伴有疼痛,到了晚上,甚至出现呼吸困难,随后被紧急送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庆春院区急诊科抢救。
医生检查后发现,小玲的右肺像气球一样被扎破了,胸腔内充气形成右侧气胸,右肺已被压缩40%,必须立即进行手术,将所漏气体“放出”。
“还好抢救及时,搞不好,我会活活憋死。”小玲事后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直冒冷汗。
2
针灸不当为何会引发气胸
医生介绍,中医临床上有“腹部深如井,背部薄似饼”的说法,用以指导针刺的深度。一些位于胸口、背部、肩胛骨、锁骨周边的穴位距离肺部表面可能仅有1厘米—2厘米,针刺过深或方向不当容易刺伤肺脏。
医生提醒,接受针灸、按摩等治疗时,务必前往医院或正规医疗场所。正规的中医师不仅具备中医知识,还要掌握解剖学、影像学等西医知识,并在施针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包括针刺的角度、深度、强度。普通人切勿随意施针,以免发生意外。
体型瘦高的人群、本身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在接受胸背部针灸时更要特别小心。若出现不适症状,要警惕气胸的可能,及时到医院就诊。严重的气胸如果处理不及时,患者就可能因呼吸、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
气胸有如下常见症状:
呼吸困难,气胸发作时,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其严重程度与发作过程、肺被压缩的程度和原有肺功能状态有关;胸部疼痛,通常是突发性的,可能出现在背部或腋下,表现为持续性的尖锐疼痛或是刀割般痛感;咳嗽,部分患者会出现刺激性的咳嗽。
针灸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但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适合针灸。
3
针灸虽好,但这些注意事项要牢记
针灸的三个“时态”
针灸前 一定要选择正规可靠的医疗机构;不能在饮酒大醉、劳累、过分饥饿等情况下进行针灸;不要憋尿,避免针灸腹部时对膀胱产生刺激;女性接受针灸,除非是治疗月经疾病,否则经期不宜针灸。
针灸时 针进入皮肤之后,若再次感到疼痛,可能是针尖碰到了血管,应立即告诉医生,以便调整针刺方向,避开血管;留针期间,肢体不宜再动,以免发生折针、针体移位等不良后果;使用烤灯或艾灸时,穴位局部应保持舒适的温热感,如感觉太热,要及时告知医生,以免造成烫伤。
针灸后 针灸后,应注意皮肤清洁,避免针口感染;不可立即洗澡、洗头、接触冷水、外出吹风或吹空调,否则患者可能会出现类似外感的症状;针灸后,要进行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避免搔抓、摩擦针灸过的部位,以免引起损伤,甚至感染。
针灸的四个误区
误区一 扎针针数越多越好 “大夫,多给我扎几针吧,好得快。”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针灸是根据经络理论辨证取穴,讲究少而精。医生会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施针方案。
误区二 留针时间越久越好 留针的意义在于保持并加强针灸的持续作用,但其时间长短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寒热虚实)、体质强弱等因素来决定。
误区三 针灸只能治疗慢性疾病 针灸可用来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
误区四 扎针容易感染 正规医疗机构使用的是一次性针灸针,消毒过程极为严谨,不容易造成感染。
针灸擅长治疗哪些疾病
如有下列病症,可以选择针灸疗法:
急慢性痛症 如牙痛、头痛、关节痛,以及其他原因引发的各种疼痛。
神经类疾病 如面神经麻痹、股外侧皮神经炎、神经痛以及神经退行性病变等。
皮肤病 如顽固性皮肤病,如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痤疮等。
消化道疾病 胃炎、胃胀等,还可缓解顽固性便秘和腹泻。
儿童疾病 小儿消化不良、小儿易感等常见病。
哪些人不宜针灸
不宜针灸的人群有糖尿病、严重心脏病、高血压处于剧烈波动期人群;凝血功能障碍人群,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有皮肤感染、溃疡、骨关节急性感染、肿瘤、白血病等人群;身体极度虚弱、大汗、大出血、病情危重(急救除外)患者。
综上所述,针灸是传统中医疗法,适应症广泛,但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的。接受针灸治疗要到正规医疗机构,谨遵医嘱,切莫乱来。
据纵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