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还有一个星期时间,照片已经拍好”“国庆假期还没到,朋友圈已预制好”……最近,继“精装朋友圈”火了之后,“预制朋友圈”成了新的热搜话题。
事先精心准备好素材,在某一时刻或情境中发布,朋友圈不一定要“实时在场”,也能制造出“在场感”。对此,有人质疑其本末倒置,为了塑造所谓的“理想自我”,把分享变成了表演,人为增加了社交负担。
在一个高度媒介化的时代,适度“凹人设”无可厚非。只要不是自欺欺人、盲目攀比,只要能带来情绪价值,哪怕有那么一点虚荣心,也不应过于苛责。
曾有一项研究表明,相较于刷朋友圈,发朋友圈更容易带来幸福感。这似乎不难理解,就像“预制朋友圈”提供了更主动和灵活的方式,去取悦未来的自己、对抗平乏的庸常。只要适度,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