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24岁的罗静正在准备做一个展板。
这个展板跟她所在单位的工作没有关系。
罗静说,她是在为接下来的科普活动进行准备工作。
守护鸟儿
罗静是黄骅港海关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羽翼守护者”志愿团队的一名志愿者。
如今,在南大港湿地,她也成为被很多小朋友熟悉的讲鸟类科普知识的小姐姐。
罗静说,两年前,她从来没有想过会做上鸟类保护的工作。
罗静他们做鸟类保护工作,算是水到渠成。
在黄骅港海关内部,有一个青年学习小组。
这个学习小组的年轻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组织一次学习。
“沧州是诗经的发源地,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开展学习诗经文化活动,鉴赏诗经中的鸟兽草木,让我们走进了鸟儿的世界;位于黄骅港附近的南大港湿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原始状态保存最完好的重要生态区,独特而丰富的生态环境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海关有很多了解动植物检疫知识的年轻海关工作人员,我们想用海关青年的“羽翼”为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提供保护和支持。”35岁的王友朋说。
另外,作为海关工作人员,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受伤的鸟儿。
“有一年春天,一只不知名的小鸟出现在黄骅港散货码头。”王友朋说。
不知道是受了伤还是什么原因,这只小鸟飞不动了。
王友朋和同事看到了这只小鸟,就把它带回了单位的院子,找了一个笼子把这只小鸟养了起来。
几个人还互相讨论着喂养小鸟的知识,直到那只小鸟恢复后,王友朋他们把这只小鸟放飞了。
2022年5月,由9名海关工作人员组成了“羽翼守护者”志愿团队,王友朋成了这个团队的队长。
救助大鵟
“我们主要在自然保护区、候鸟主要迁徙通道、觅食繁殖区域开展巡护监测、救护收容活动。”王友朋说。
其实,在这几年时间里,他们因为工作原因发现并救护的鸟儿也不少。
“有了这么一个团队后,我们做这方面的工作就更有组织支撑了。”王友朋说。
为了学习更多的鸟类救护知识,他们与沧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建立了合作机制。
今年1月初,志愿者张振接到了一个电话:“你好,我在货轮上发现了一只外形酷似老鹰的鸟,看样子受伤很严重,急需救助。”
接到电话后,张振等人赶紧赶到了货轮上。
“我们赶到现场时,发现这只大鸟在地上不断地挣扎。”张振说,为了避免大鸟再次发生意外,大家将它小心地安置到纸箱内,并将这只大鸟送到了位于南大港的鸟类救助站开展紧急救治。
在救治的过程中,他们了解到,这只大鸟在海上飞行时,因伤落到了外籍货轮上。
由于受伤和长时间没有进食,这只大鸟的病情比较严重。
经鸟类专家鉴定,王友朋他们救下的这只大鸟学名大鵟,属大型猛禽,是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经过专业的伤口处理、喂食后,这只大鵟逐渐恢复了健康。
1月9日,“羽翼守护者”团队的志愿者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在南大港湿地,将这只大鵟进行了放飞。
“看着那只大鵟重新振翅飞翔的那一刻,我们心里还是很激动的。”张振说,这也是“羽翼守护者”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
让更多人行动起来
志愿者韩泽东说,他印象比较深的是他们救助过的一只红喉姬鹟。
“那只鸟的体型不大,也是我们在码头上发现的。”韩泽东说,发现它的时候,它的眼神中透出的是无助和彷徨。
“当时觉得那眼神就像一个无助的婴儿。”韩泽东说。
救下这只小鸟后,韩泽东等人和沧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孟德荣教授取得了联系。
在孟德荣的指导下,韩泽东和同事像照顾小宝宝一样给这只小鸟喂葡萄糖、做检查。
经过一天的喂养和看护,这只红喉姬鹟恢复了活力。
“它还在我们胳膊上一边踱步一边鸣叫。”韩泽东说,他也对那只小鸟产生了感情。
放飞这只红喉姬鹟时,看着它飞过海关大楼、飞向天空,韩泽东说,他和同事们那一刻满是欣慰和骄傲。
让韩泽东和同事们感到骄傲的还不止这些。
从两年前开始,志愿者就会不定期到南大港湿地进行鸟类科普。
“我们会跟南大港湿地、沧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老师们学习一些鸟类知识,也会自己从书本、网络上了解一些鸟类知识。”王义通说。
当他们把这些知识做成展板放在湿地门口或者广场上时,就会有一些人围观。
在大家的提问声中,王义通会和同事们将鸟类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保护鸟类、守护国门生物安全的知识传播出去。
“我记得有一次在科普时,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就需要你们这样的人多宣传、多讲,大家的意识才能提高’。”王义通说,那一刻,他心中的成就感也是满满的。
“虽然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如果有更多的人在看到我们的科普后能行动起来,相信我们的生态环境就会越来越好。”王义通说。
从9到37
除了救助野生鸟类、对鸟类知识进行科普,王义通他们作为志愿者,还利用假期时间在南大港湿地进行巡护。
志愿者王雪娇说,他们也是在巡护的过程中,才了解到真正为野生鸟类提供保护、打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如今,南大港湿地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作为队长的王友朋说,那种自豪感无以言表。
“现在,越来越多海关工作人员加入到我们志愿者团队中,我们干劲儿也更足了!”王友朋说。
王友朋他们还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为野生鸟类提供了更好的保护。
原来,王友朋他们在工作中了解到,全球每年有数量庞大的鸟儿迁徙,其迁徙之路少则1000公里,多则两万公里。飞行途中,有的鸟儿会不吃不喝一鼓作气飞到终点,有的鸟儿是边飞边休息。
“在候鸟迁徙过程中,野生鸟类的飞行是没有国界的,它们没有像进口动物那样进行报关送检、隔离场监测,所以增加了疫情疫病传入的风险。”王友朋说。
作为海关工作人员,他们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对动植物进行检验检疫。
因此,志愿者团队与秦皇岛海关技术中心钱云开博士进行座谈,与沧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建立合作机制,邀请沧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孟德荣教授为大家授课,开展交流学习,对沧州地区野生鸟类及其病原携带情况开展调查研究。
另一方面,志愿者团队与其他候鸟志愿者一同开展志愿环保活动,记录东方白鹳等鸟类日常……接力守护渤海湾的候鸟顺利迁徙。
“有了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有了我们的专业优势,相信我们能够为沧州地区的野生鸟类提供更好的保护,给它们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王友朋说。
两年时间,王友朋和团队的志愿者已经与社会爱鸟人士开展各类救助活动12次,放飞康复鸟儿12只。
如今,他们这支队伍也从当初的9人增加到37人。
“这项工作我们会一直做下去。”王友朋说,不仅仅是做下去,他们要利用自己的特长,在更多方面守护沧州地区的野生鸟类,为它们的迁徙护航。
“相信我们的队伍会越来越壮大。我们为野生鸟类提供的守护也会越来越多。”王友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