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1日
第03版:03

教室变成“小剧场”,学生化身“皮影小达人”。沧县李天木学校师生——

把课文编排成皮影“动画片”

本报记者 姚连红

近日,沧县李天木镇李天木学校由10余名小学生组成的“皮影小组”,带着他们创作的作品《王二小》,在全校各个班巡演(右图)。每到一处,他们精彩有趣的表演总会引起同学们阵阵掌声与赞叹。

学生不仅自己会制作皮影人物,还玩出了新花样,把课文内容改编成皮影戏,演绎幕布上的“动画片”。

一堂美术课

孩子们“遇见”皮影

如今,皮影戏已经成为沧县李天木学校的“招牌”。提起校园皮影戏,34岁的美术老师程园园最有发言权。

2016年,美术专业毕业的程园园来到学校担任美术老师,同时兼任语文老师。

3年前,在一次美术课上,程园园为学生讲解“皮影”的知识。虽然她在讲台上将皮影的起源、历史以及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可学生们兴趣并不高。于是,程园园找来了几段皮影的动画和老手艺人在幕后操作皮影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学生们纷纷抬起小脑袋,兴趣十足地看着屏幕,还不时讨论皮影的创作过程。那节课,学生们第一次与皮影戏亲密接触。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老师,皮影戏太好玩了。哪里能看这种演出啊?我想去看。”一名学生的突然提问让程园园萌生新的想法:咱自己演!

教室变成“小剧场”

第一场演出成功

课余时间,程园园在网上查找关于皮影戏的资料。她从网上买来制作皮影人物的材料。美术课上,她指导着学生准备做一套《三打白骨精》的皮影人物。学生们首先画出一个个人物并涂色,再用铁环将人物的各个关节连接起来,最后装上3个操纵杆。

“设计人物之前,先要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就需要孩子们要对名著详细解读。”程园园说,每设计完一套皮影人物,学生们对名著会理解得更加透彻,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第一套皮影作品创作完成。接下来,第一场皮影演出在教室里正式开始了。程园园拉上窗帘,关上大灯,挂起小灯,用两个支架固定住白色的幕布。程园园双手拿着操纵杆在幕后操纵着“白骨精”上场了。台下的学生顿时发出一阵欢呼声。紧接着,学生操纵着“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陆续亮相。虽然皮影的动作还不连贯,台词也有些接不上,但首场皮影戏的演出激发了孩子们浓浓的兴趣。

从那以后,皮影戏成了学生们的朋友,也成为他们欢乐的源泉。程园园从各个班挑选出10多个学生组成“皮影小组”。学校将一间美术教室腾出来作为学生们的排练场。

把课文内容

编成皮影“动画片”

今年3月份,程园园发现,语文课本里有很多小故事。将这些故事改编成皮影戏,学生们在制作皮影人物和表演中对课文的理解效果会更好。

于是,在学完《嫦娥奔月》一文后,程园园让学生们独立创作一部皮影“动画片”。老师负责提供材料,学生绘画人物,分小组制作。五年级的谷雨萱、王若彤和郑涵芝3人作为一个小组,利用周末时间闷在家里进行创作。有人画嫦娥的头部,有人画手臂,有人画裙子,可结果她们将各个部分合体后,由于比例不协调,嫦娥模样大变。几个人被逗得哈哈大笑。于是,经过反复在样纸上试验,3个人重新制作,最终,用时两天,她们的作品终于成功。

经过排练后,学生们编排的课本皮影戏搬上“剧场”。这次,皮影戏的难度加大,不仅增加到5根操纵杆,还要熟练变换跑跳、转身、飞天等动作。学生手握操作杆,努力保持着平衡。虽然有时候人物看上去肢体不协调,场景的转换有些仓促,但每一位配音和操作的学生都尽心尽力,努力做到最好。

从那以后,他们又排练了《王二小》《铁杵成针》《猴子捞月》《狐狸和乌鸦》等皮影戏。程园园说,现在学生们创作的《王二小》皮影戏正在全校进行巡演。大家对皮影戏的热情很高。有的学生为了演出更完美,会一遍遍看自己的演出视频,找出不足之处,琢磨如何能让人物动作更连贯,更有趣味性。

“皮影戏是用光与影的艺术讲述动听的故事。孩子们在学习皮影戏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程园园说,今后,她会带动更多孩子学习皮影戏,让民间传统艺术得到发扬。

2024-10-01 本报记者 姚连红 教室变成“小剧场”,学生化身“皮影小达人”。沧县李天木学校师生——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42454.html 1 把课文编排成皮影“动画片” /enpproperty-->